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九叶诗人"之一穆旦则是重要代表者.他的诗歌从主题到体式都充溢着一种鲜明的现代意识,既有可贵的社会价值,更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达到了社会和个人、功利与艺术、时代与自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作为九叶诗派的理论代言人,袁可嘉以“新诗现代化”为目标,论述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课题。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主张间接现实观,通过主体对真实感受和复杂的意识作用,转化为诗性经验并通过技巧与形式凝定于诗歌文本。对诗歌文本,强调诗人思想知觉化,实现知情与感性的统一,实现从主情向主知的审美变化。他要求诗人自觉接受现代文化的复杂性,处理这种复杂情绪时应有给它们适当安排而求得平衡的艺术个性,在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之间形成一种张力。这些理论观念,在诗歌实现本体艺术完美与关注社会人生的融合上,在继承中国新诗传统和吸收西方最新诗潮上,为传统诗歌创作和批评所欠缺的现代性作出了可贵探寻,为中国现代新诗创作和批评纳入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的轨道作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海子论     
海子在抒情诗写作领域所显示的杰出艺术才能已为世人所公认,从艺术评价标准的角度而言,海子的抒情诗写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然而海子对于自己雪莱或叶赛宁式的浪漫主义“诗歌王子”的身份并不满意,他渴望成为歌德或但丁那样的诗歌的“王”,这与海子认识到抒情诗所具有的诸多局限性而对抒情诗产生某种轻视态度有关,并由此萌发了史诗创作的热烈追求。这种对于史诗的热烈追求在海子身上体现为一种浓郁的“史诗情结”。海子这种十分浓烈的史诗情结并非一种“突兀”的创作心态现象,而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弥漫整个诗坛的史诗情结的一种回波余响。而一个更为“有趣”的现象是,海子的史诗创作实践,即其创作成果(史诗文本)作为一种诗体在艺术特性层面上的“合法性”,在“第三代”诗人那里遭到了范围较广的质疑乃至嘲讽。这实际上更能凸显出海子史诗创作的独特风貌、品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但丁的生平和创作生活创作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十四世纪二十年代的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反映了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以及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已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却没能引起诸多庞德研究者的思考。通过分析庞德诗歌中的现代元素,以挖掘现代艺术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庞德的诗歌在现代艺术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间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乡土诗人。田间是以写乡土诗而登上诗坛的。他一步入诗坛就注视着他的家乡扬子江两岸荒芜的乡村和贫苦的农民,成为左翼诗坛上一位最年轻的歌手。纵观田间漫长的创作生涯,他是20世纪诗坛上同中国农民生活时间最长,生活或走访地区最广,创作以农民、乡村、土地为主题作品最多的诗人,他创作了中国20世纪文人创作的最长的表现乡土、表现农民命运的叙事史诗《赶车传》。田间的诗作不仅表现了乡俗民情,而且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田间是一位热情澎湃的歌者,是一位不倦地进行诗歌艺术探索和辛勤革新的诗人。田间对民歌是情有独钟的,他在学习民歌、吸收外国诗歌的特点和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己,追求着一种农民喜闻乐见的诗体形式和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7.
冯至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20世纪2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歌以丰富的哲学内涵、独特的意象和深沉而平实的感情,彰显了诗人早期爱情诗歌“静敛”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区别于同时期其他诗人创作的爱情诗,给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往往有优秀的、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巨著产生。生活在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初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反映了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情况。所以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神话作为上古时期的人类思维,反映了人类童年的美好愿望且经久不息地影响着一代代的诗人、文学家,构成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诗人作为人类故事的叙说者,更是对神话时期充满了向往。当他们逃避现代生活的丑陋时,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回归到神话时代。沈宝基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象征派诗人,选择了神话因子作为其诗歌素材,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并且,当我们对他的诗歌从一个纵向作比较时,居然发现:他的一切佳作、自己满意的作品,都是对神话传说的改造,并加以充分想象力构造的诗人主观的神话世界。而诗人也随神话故事穿越亘古的时空开始幻化成神话的主人公——诗人的另一个“我”。他是那么执着为诗,没有什么名利的企图,而只是把诗歌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一种尝试,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经百年,至今仍未“成型”,一是诗人群尚未“成型”。他们没有稳定而健康的积淀着华夏民族精神的心理结构,不能够完全自立自足,不能自我更新传承,二是诗学尚未“成型”,没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超稳定结构的诗学体系,三是诗歌形式尚未“成型”。没有形成那种为广大社会公众普遍认可,高度体现诗歌的本体特质、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不会因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而脱散变形的诗歌形式,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一些诗人主体精神失落,艺术修养低下,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诗人的贫困日益加剧,这些均严重阻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研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是T.S.艾略特的“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等理论和W.H.奥登的机智、反讽等才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欧洲的中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向中世纪封建文化第一个发起猛烈攻击的伟大人物、意大利的杰出诗人但丁,以神来之笔创作了不朽的《神曲》,它是中世纪文学的艺术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在此之前约1600年,即公元前三世纪,在亚洲东方古老的华夏战国末期的文坛上就已闪耀着一颗文坛巨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文化中国"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一是借助中国神话和历史展现民族精神、追求史诗品格;二是从中国文化原型中汲取艺术精华,反思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三是通过对古典的"重写"或"改写",实现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同时借鉴和化用古典诗歌意象,坚守中国抒情传统路线,重铸古意,想象乡愁,再造古典世界。这三个向度都体现出台湾诗歌鲜明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6.
英国诗人奥登指出:"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卡夫卡的八十年前的作品被誉为是对今天社会的预言,被评论界视为表现主义文学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阿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和天才创造,代表着40年代乃至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高度。他的报告文学是抗战初期的忠实记录,《南京血祭》具有填补文学空白的重要意义。他的诗论文论深透独到,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文论有着积极的反思和建造作用。阿垅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标本式人物,他的个性化创造及其与时代政治的复杂关系,他的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引发我们深入地认识和反思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质和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国内局势错综复杂,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振荡下,国内的大部分诗人回应时代士流话语的感召放弃了个体深层经验的开掘转而卷入到集体性淆语之中。以穆旦为首的中国新诗派的众诗人以强劲的主体意识切入现实世界,深度剖析个体内部的深层经验,探索充满极具现代感的诗歌创作。他们以充满智性的、反叛的、异质的诗性探索现代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诗歌中展现出一个独特的抒情主体形象,为40年代汉语新诗的创作带来一次艺术新变。  相似文献   

19.
张维屏与龚自珍是中国近代鸦片战争时期具有开拓性的诗人,他们两人诗歌创作的主旨和艺术手法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张、龚的诗歌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强烈的爱国情思,深刻的批判精神。他们的诗歌,在艺术上对诗歌的创作都作出了贡献。如果说张维屏的诗以反映时代的巨变和诗人的思想剧变见长,那么龚自珍的诗则以反映现实的广度和社会批判力的深度见长。这两位诗人,就像勇立潮头的猛士,劈波斩浪,冲破传统诗歌的禁锢,开拓了时代新诗风,在诗歌近代化的进程中特立前行,他们都为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诗歌与绘画是艺术的两个门类,怛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罗马时期到现代社会的两千余年里,西方关于诗画关系的理论不断发展着,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和相互借鉴也不断涌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诗画关系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在创作上就十分重视视觉元素的融入,这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绘画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