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创新教育必须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来进行。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类正是靠着创造的伟大精神,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文明。而创造是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才使今天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和光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既包括集中思维,又包括发散思维;既包括直觉思维,也包括逻辑思维;还包括直觉、想像、灵感以及潜意…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到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  相似文献   

3.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正因为有了创造,人类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教育创新是教育界一个常新的话题。当今时代,知识与创新主导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要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培育出21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要进步,科技要发展,根本之计在于教育。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大纲的特点之一。也是当今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小学生正处在创新教育启蒙阶段的关键时期,在音乐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想象能力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思维活动组成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创造的必备条件,人们只有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打破原有的禁锢,实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拓宽思维的空间与广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著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浪潮,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以计算机、互联网.生物克隆,人类基因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已经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科学与社会生活、与公民生活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个体健康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素养的提高。然而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显得非常薄弱,这对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极为不利。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做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教育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放眼世界,经济社会的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拉动和推动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也以其发展作用于社会的进步。教育是人类的,它必定服务于人类的进步;教育是民族和国家的,它必将担当民族的复兴和国家强盛的重任;教育是区域的,它必将与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教育的超越,它受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制约;教育的落后,必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世纪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综合性考试改革的需要,我国大力推进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学进步和知识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职责。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创造教育散论卢明德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8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专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的规律及其运用,是依据创造规律来开发人的创造力,以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创造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探...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的教育形式要求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探索创新教育的路子。本文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弹好地理课的前奏曲;组织讨论,探究问题;布置地理调查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新的课型六方面阐述了创造“乐学”氛围,激发“主体”意识这一创新教育的经验尝试。  相似文献   

12.
关注学生人性和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当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教育实践者们对现有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做了许多实践与尝试。课堂教学有效性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这种进步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教学才有效。  相似文献   

14.
林高明 《福建教育》2023,(13):61-63
<正>创造是人类文化进阶的关键,也是教育进步的关键。创造性教育阅读由创造性理解、创造性表达、创造性实践而生成,有助于开阔教师教育教学理解的视野,激发教师更丰富的、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理解与思考,并能通过教育阅读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耕犁。  相似文献   

15.
人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图景和生活方式,也更为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方式——教育。教育的功能已越来越倾向于从传递人类已有的化科学知识走向利用现有的化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创造未来社会新明能力的人。在这里,教师的职业生活图景也正在发生着人类教育诞生以来最大的变革:从立足于教育的继承性功能到突出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从教育理论的消费到教育理论的创造;从自我奉献到与学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本。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意祝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教师要考虑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样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的创造能力离不开创造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它是随着儿童心理、生理、认知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中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师可从想象与续画教学入手,对低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培养他们积极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造的良好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造素质。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语文教育个性化的真正实现,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培养使他们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还有一个更高的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人类的创造活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真创造,它是一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首创;二是类创造,它就个人而言其成品具有首创性。学生的创造力并不单指在“真创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类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才能,在性质上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类创造是真创造的准备,真创造是类创造的发展。从实践上看,类创造往往表现在青少年时期:儿童拿起一支铅笔就可以给布娃娃打针;看见符号“~”,孩子们可以想象…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发展史看,“创新教育”是个老话题。1923年日本教育家稻毛诅风就出版了《创造教育论》;陶行知40年代提出“创造教育”口号,并把1943年定为“创造年”;美国也是在40年代开始创造教育的。为什么“创新教育”或曰“创造教育”在今天如此被人看重呢?时势使之然也。创造是人类的本能,是区别于其它生命的本质特征。地球上有许多早于人类的生命,由于缺乏创新(只有缓慢的个性进化),基本维持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前的样子。可见,人与动物区别除了直立行走、使用语言和工具外,更在于创造。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进化的。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