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的积极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关注人的积极的品质和美好心灵,重视发掘人自身的潜能,培养积极健康的人。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中职学生属于备受家长和老师冷落的群体,导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自卑、懒惰、逃避选择等负性情绪。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理念,可以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一些教育思路,帮助学生感受幸福,为其以后的人生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向幸福出发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追求幸福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来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通过创设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来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通过营造对话的课堂来增强个体的幸福体验和能力。这些着力点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教育向幸福出发并使学生幸福与学校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目标—积极情绪理论,其研究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主观体验,它包括人们在感官上获得的享受以及心理上获得的满足等,比如我们常常形容的感受到了幸福、觉得有希望、心情轻松愉快等,诸如此类的主观情绪体验都是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积极情绪理论同样可以借鉴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科学合理地借鉴积极情绪理论能够给我们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幸福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促使大学生获得幸福体验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幸福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推进职业教育,并通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弘扬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石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幸福既来自主观体验又来自客观实在,既包含快乐又蕴含意义,既是享受的又是发展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维度上的和谐与统一。幸福的教育也在于让受教育个体在主观感受与客观实践中知觉幸福,在快乐体验与意义实现中悟出幸福,在愉悦享受与人生发展中提升幸福,在个人付出与社会奉献中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6.
在新形势下构建幸福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中推行幸福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应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通过创建和谐校园,表彰激励先进师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中体验幸福,享受幸福,进而去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7.
学生幸福:教育重要的伦理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育应该给予学生幸福的美好体验。遗憾的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应试导向,使学生的学校生活远离了幸福的体验,导致学生普遍"厌学"。学生的幸福是健康成长的幸福。学校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危及学生幸福的各种可能因素,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幸福,并为学生的未来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通向学生幸福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幸福感是社会成员通过对其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所产生的关于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积极心理体验.学校教育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积极心理体验既可以在心理健康课上开展,也可以渗透在学科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9.
从对幸福以及幸福感的涵义分析入手,认为幸福与道德、节制、美德、乐观等积极品质息息相关,积极品质会影响幸福感的体验,而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与生俱来,所缺乏的只是对这种品质的激发,通过分析幸福感缺乏的可能原因,认为学生的幸福感可以通过教育来部分实现,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积极品质,使其具备将心智品质与外在信息相联系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幸福,它首先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真心认同的幸福观才能真实地感受到幸福。但幸福不是整齐划一、停滞不前的,也不是可以简单灌输的,它需要幸福主体的深刻体验。但我们的学生群体,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学校的幸福教育活动绝不能是单一刻板的,  相似文献   

11.
王予波在《学习时报》(4月25日)撰文说,教育从根本上说,终极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办教育必须坚持和实践教育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教育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教育本身就是传递幸福、创造幸福的事业;学生在教育中体会学习和求知的幸福,并通过学习获得对幸福的认知、幸福的能力,以  相似文献   

12.
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指导下,北京市洋桥学校立足“为健康成长铺路,为幸福人生奠基”办学宗旨,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和实施为抓手,提出“积极人生教育”理念,以“理念引领、唤醒积极、文化先导、正向关注、项目攻关、课程跟进”为实施策略,进行了积极心理支持实验、积极学校文化建设等教育实践,激发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增添了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促进了师生对幸福人生的体验和追求,为进一步构建幸福课堂,创建幸福校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温婷 《中国德育》2008,(2):17-19
幸福是个体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人获得幸福体验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幸福教育可视为在知识上科学“求真”、在品德上积极“扬善”,两者完美统一,最终达到“唯美”境界的教育。只有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幸福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如今高中语文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工具性教育"偏离了生命的原点,陷入了功利之中。我们走出现代教育的"异化",回归教育的本真,把"生命"还给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设适宜的情境能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体验生命教育。在关注生活注重践行中,让学生内化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5.
陈文 《现代教学》2014,(3):F0003-F0003
上海市南汇中学重视开展天文科技教育,让梦中的天空和宇宙成为学生可以触摸、探索的领地。南汇中学以基础设施为起点让学生感受体验天文学的魅力,以课程建设为依托让学生学习和思考天文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幸福教育培养人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视角,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高校通过宏观认知教育、体验式活动、创设积极的校园环境等策略对大学生开展幸福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校教育开启积极教育模式,迎来第三代发展。积极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幸福的发现者、体验者、塑造者和研究者。教师核心素养为适应学校积极教育实践而发生变化,其内在结构包含核心素质和核心技能两个维度,核心素质包括政治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积极心理素质、积极的教育态度与科学精神;核心技能包括教育教学技能、自我成长技能、社会技能、科学研究技能。核心素质和核心技能为实现学生的长久幸福服务。  相似文献   

18.
阮显政 《文教资料》2009,(22):143-145
幸福是人对自己所处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上满意的体验和感受.幸福教育应该力求使受教育者提升追求并获得幸福的能力及体验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休闲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融在一起,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休闲教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以至生活学习的整个环境中享受学习的愉悦,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从而更有效地让教育个性化,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它旨在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刻意追求考卷高分的现象,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