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分工经过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及以后专门从事商业买卖的商人阶层的出现,最终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随着早期国家形态的产生,社会内部结构变得日益复杂起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尽管人类社会的分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但是引起关注和探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在关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现实,更加深刻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职业指导的理论基础一基于职业的本质与作用职业是社会分工形成的。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第三次是商业的兴起,出现了农工商等各行各业。分工是产生社会职业的基础,而职业的载体是人,没有人也就无所谓职业。人类社会生活的长河是无限的,作为个体的人只能在其有限的生命的时间之中和在其活动的有限空间之内,在社会分工中占一席地位,这就是他的职业。所以,职业的本质含义是人对社会的关系。职业从分工的角度而言,指在业人口从事社会劳动并取…  相似文献   

3.
从城乡关系看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始公社时期,没有城乡之分。城乡的分离,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农业分离和商品——货市关系发展的结果。手工业离开农业而独立,进一步促进了交换,商品生产也跟着出现了。手工业、商品生产汇聚的地方,物品交易进行的地方,城市就慢慢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货币是交换的媒介,也是交换的产物,而交换是生产分工的结果,没有按人、按地区、(当然也包括氏族)的分工,便不可能出现交换。自己生产、自己吃饱用完无余,就无交换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分工达到一定水平,个人或氏族、地区、生产的产品自给有余或产品单一、对外人外地不同产品有此需求,交换便应时产生。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曾经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商品生产? 马克思一贯把商品生产同私有制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分工只是“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而私有制的存在才是商品生产的直接原因。社会分工只决定处于分工体系中的不同的生产者需要互通有无,交换产品,并不决定这种互通有无的交换一定是商品交换,一定存在商品生产。马克思强调指出:“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  相似文献   

6.
刘俊利 《新高考》2010,(1):35-36,41
考点整合 1.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14、15世纪,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在手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出现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现象,资本主义产生,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此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工场手工业和早期公司等。  相似文献   

7.
一、馬克思主义者論以农业为基础从历史发展来考察,农业劳动(包括漁牧和采集)是人类最早而且最主要的生产劳动。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原来并没有明显的分开。人类最初的劳动目的,是占有和生产食物。真正的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如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主要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维持其最低的生活,有可能出现“剩余劳动”才出现的。这种“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依赖于两个界限或两个基础:自然的丰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农业劳动是人类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广大农村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专业户、重点户、新经济联合体(以下简称“两户一体”),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大突破。本文拟就分工协作、“两户一体”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发展社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迫切要求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直接相对立,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一定程度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生产的前提,又是促进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9.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据1982年统计,总人口为4800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操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独龙族社会解放前处于原始父系家族公社的解体阶段,生产力极端低下,使用竹、木制生产工具,刀耕火种,采集和渔猎仍是重要维生手段,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仅有简单的藤、竹编织和纺织,产品交换停留在原始形态的以物易物阶段。同社会发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社会分工不像今天这样精细,许多著名的人物是文艺人才又是科技人才.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文艺人才与科技人才也产生了分化,既懂艺术又会科研的“通才”越来越少,这样,既妨碍了文艺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文艺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是会被历史抛弃的.  相似文献   

11.
开拓文学理论研究的广阔空间──顾祖钊《艺术至境论》评介一丁(一)社会分工产生了精神生产者.文学产品就一天天丰富起来.这是因为古今中外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以自己的创造个性与审美理想去追求艺术的至境,随之而来的是对文学产品及文艺现象的认识与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质量计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扩大以及交换关系的发展,开始提出对质量等计量的需要.古书记载,夏禹曾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  相似文献   

13.
(一)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一科学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富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的理论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以交换为目的,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社会分工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在历史上,产品转化为商品,除了社会分工,还需要存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马克思指出:“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  相似文献   

14.
苏禾 《华章》2011,(2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大分工是商业分离出来;第四次大分工是工业产业化的出现.本文提出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是针对在当今社会的有些人往往容易忽视了一个大的世界历史背景,没有看到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及由于这次大分工所产生的后果.第五次大分工的显著标志是分离出来许多新产业,而不是一个产业;第五次大分工的突出特点是,继人类历史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后,又出现了脑力劳动的大分工.由此,本文创新提出了当代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并对大分工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随着社会分工、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依赖其所由生长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逐渐改变着自己的面貌。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已出现了氏族部落之间的定期交换集市。随着奴隶制图家的建立,我国古代的城市也就出现了,从而“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当时,城市既是奴隶主贵族进行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奴隶社会中期已出现了货币。商代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分工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日趋巩固与加强,使得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日益显著发展,贝便由装饰品变为支付手段成为货币。到西周后期,由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天然贝不敷使用,就铸造铜贝做为货币。到春秋时代,布币、刀币相继出现。春秋末期和战国前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各国的诸侯以至有封邑的卿大夫,都自行铸钱,因而货币相当混乱,形态和单位颇不一致。大体说来,主要有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社会劳动分工,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产品交换的部门分工,也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产品交换的地域分工。劳动分工首先以部门分工出现,但当它落实在一定空间上时,便成了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反映了部门分工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决定着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是始终伴随人类发展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每一次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工 ,都是教育发展史的一次质的飞跃。当新型的学校教育首次从社会教育中独立出来时 ,正是人类社会从畜牧业生产向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期 ;当义务教育从基础教育中独立出来时 ,正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社会分工期 ,义务教育很快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 ,并具有法律效用 ;当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独立出来时 ,正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社会分工期 ,义务教育很快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 ,并具有法律效用 ;当成…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民间传统手工艺是新疆传统手工业的精华.它经历了千百年的不断演变发展而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通过研究维吾尔语中的传统手工艺词语,了解维吾尔传统的社会分工及行业分工,由此分析了维吾尔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手工艺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元代私营手工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私营手工业是元代民间手工业的重要存在形态,与家庭副业手工业不同,它的生产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其生产者往往具备一定的技艺,技术也较为专一;就私营手工业内部生产规模以及内部生产分工来讲,元代私营手工业可分为个体工匠即手艺人、个体手工业作坊两个层次。其中前者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生产中,或以生产专门手工业品出卖,或承接城乡居民一定的来料加工业务,规模较小;而后者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与分工,在这类作坊中,除主人外,往往还有一定数量的雇工在内从事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