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波 《江苏高教》1995,(5):57-60
高校审美教育探略湖南大学徐波由于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是非标准、审美趋向已经并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它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识、审美取向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对高等学校来...  相似文献   

2.
美术批评是学校美术教育、美术鉴赏的高层次教育内容。艺术审美在当今及今后人们的高质量生活中是必备的素质。本文通过美术批评中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了美术批评的价值标准,并对美术批评的任务和责任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3.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它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莺 《华章》2013,(31)
审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根据每个人对美的标准和认知的不同,会对事物有不同的情感。对于美术设计而言审美感也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将以分析审美感对美术设计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为重点,并通过分析达到引起人们重视审美感培养和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正确地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的能力,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审美能力的人,实施审美教育是必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审美文化”一词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提及.这是因为,“审美文化”恰当地描述了90年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当令社会.普通文化不断向审美靠近,审美不断渗入到社会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审美与人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本文仅从比较的角度谈谈80年代到90年代审美文化的变迁。80年代的审美是完整的纯审美.反映人们精神的向往。到了90年代,纯审美被泛审美所代替,更趋于生活化、实用化、商品化、通俗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这种过渡,体现在充满魔力的广告中,商品的魔力通过广告被体现出来,经典的艺术被运用到商品中时,审美…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生活中的美引入职业审美,论述美的职业特征、美的共性标准与职业标准,并从一般审美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态度决定审美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职业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审美观是人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织部分。审美观作为审美意识,其核心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问题。进步的、健康的、科学的审美观,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发现并深刻地感受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要受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条件、政治哲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通过塑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文学人物,以追求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意欲,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感情和道德生活总是文学反应现实生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文学家总是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去干预生活,道德理想就是审美价值标准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伦理可以合而为一,实际上,二者在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与对美,善的追求上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美学对现实经济的研究是被忽视的,审美一直远离于经济活动之外,成为形而上学之“道”。警而,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能力的不断增强,审美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它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审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论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感染力标准吴家荣一、审美感染力标准的确立文学艺术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其存在前提。艺术的目的是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①。因而,文学的批评标准必然要能正确地权衡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非直接的功利价值。一部文学作品效...  相似文献   

12.
美育就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出发,实施必要的审美方法,通过审美实践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心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启发人们的自觉性,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解决人们审美观的问题,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要求,以此达到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的目的。情感在审美教育中特别重要。在审美教育中必然有情感的渗透。没有情感的审美教育,是不存在的。一、明确情感地位,调动情感因素。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进而在…  相似文献   

13.
音乐的美育作用段晋中,张鹿樵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正确地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的能力,使我们的一代新人成为“审美的人”,进行美育——实施审美教育当是必要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美育...  相似文献   

14.
审美观是人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观作为审美意识,其核心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问题。进步的、健康的、科学的审美观,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发现并深刻地感受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要受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条件、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  相似文献   

15.
模糊教学艺术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模糊教学艺术的审美阐释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汪刘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审美实践中,已习惯和熟练了依据事物的模糊性来进行识别和判断的思维方法。朦胧含蓄的诗词能被人们欣赏,宛转悠扬的音乐能被人们领会,龙飞凤舞的草书能被人们识别……说明人们的审美活动常以模糊...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美育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更积极,在思想心理上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人物评判的价值取向经由道德标准、才能标准,再到魏晋时期发展成为审美标准,这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审美标准的出现,是由于士人人格精神的独立以及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沈阳 《广西教育》2013,(42):95-95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音乐,人们能反映自身的生活现状,表露自己的生活愿景,寄托美好的生活情感,彰显个人的审美倾向。音乐教育的核心或者说本质就在于对学生进行和善亲美的审美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9.
权华 《红领巾》2004,(1):150-15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由物质性的追求转向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已不再是简单的功能物品,而是越来越多地渗透了审美的内涵.产品设计如何表现艺术性、高科技特征和人文色彩是设计师要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代和环境条件下人们的服饰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不同。服装流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内的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以及着装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这种局部的着装方式通过竞相模仿和传播而形成一种逐渐扩大性的社会风潮。服装企业应关注服装流行,运用流行预测及流行趋势发布积极主动地引导服装市场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市场,不能盲目顺从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