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新教育实验把阅读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活动.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阅读的关键人物是教师.因为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吴爱贤 《天津教育》2023,(1):168-170
<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带着孩子走进书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开始。”统编语文教科书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快乐读书吧”,就高年级语文课堂活动而言,教师可以将“快乐读书吧”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在整本书的阅读当中,更需要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如何使学生通过一片树叶看到整片的森林呢?想实现“1+X”的整本书阅读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快乐读书吧”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实现自主阅读,提升阅读素养。小学生在“快乐读书吧”中的阅读情绪和阅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整本书的热爱程度,  相似文献   

3.
吴素琳 《教学随笔》2016,(8):124-124
高尔基说过:“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课程标准也这样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印仵他的意识里。”可见,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非常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快乐地读书。让书伴着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刘颖 《小学生》2012,(8):64-6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作为教师,我们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他们热爱书,让他们与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交流。我想,兴趣应是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工作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一理念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赵玉珍 《班主任》2007,(2):34-34
在阅读中积累。对于书的热爱,我从未间断。曾经想:“如果去一座孤岛上,只能带一样东西的话我带什么?”我最终选择的是书。在我的心目中,书可以连通世界,与智者心灵的沟通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读书,是现代人生存之必须。教师更要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我们赋予“书”太多的美誉,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古至今,我们见识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巨大力量,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多读书广集益,和“书”交朋友的好处。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爱上读书,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相似文献   

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能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身为教师,应努力营造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与书为伴”“与书交友”的生活方式,把“读书是一种需要”提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责任”和“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去享受阅读,享受教育,让读书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与读书     
教师终身与书为伍,教师的生命靠读书来支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或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在学校中,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正>“快乐读书吧”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新增板块,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开学生阅读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快乐读书吧”的学习,习得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在实施过程中,“快乐读书吧”并没有带给学生真正的阅读快乐。有的教师只是依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缺少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和相应的阅读评价措施,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被动阅读,还有的教师,因为学校没有把“快乐读书吧”作为考试内容,  相似文献   

12.
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就应该从阅读的数量人手。作为语文教师,要纠正忽视阅读量的做法,提倡“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都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的,所以如果学生只有初中三年六本语文课本,加上六本课外读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3.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孩子健全的心灵,总离不开科学知识、纯洁文字、活泼思想的调养。好书,是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确,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很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自从我班开展主题阅读以来,我课内让学生在浓浓的情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带着孩子走进书时,真正的教育才开始。”可见,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智力、道德和审美的全面发展,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内阅渎是基于语文教材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从而内化思想感情、习得语言表达的方式。而课外阅读则是学生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练就的阅读技能,运用到课外的读书生活中,是自主学习行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经过课外阅读的实践锻炼,就很难内化为阅读能力。没有课外阅读的延伸,课内阅读也就成了孤军奋战,如果不加重视,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因此,语文课应该注重丌拓多种阅读途径,着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的提高以及阅读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写作一样,应该是一个教师的“优秀意识”。没有对书的热忱,没有对书香的沉醉,就没有好的教师。也许,有些教师,不读书或很少读书,但因为应试搞得好,依然“成名成家”了——这样的“名家”,能算得上是有现代教育精神的教师吗?有人说教师是知识分子,我很欣赏这个提法,但我以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书读到实处,让他们真正走进书的世界,从中吸取到知识的养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沉淀下文化的底蕴?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正>岁末年初,检视书箧,发现上年所购图书竟有多本并没有读完,不禁自问:究竟一年读书几本?我的这个问题,想必也是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问题。一年读书几本才算合格?这"本"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与限制。但作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年读书几本却是有明文规定的,若未达标应该就算不合格了。若问是何规定?单看课标即可。课标规定学生数年内需完成若干万字的阅读量,且须读"整本的书"。若语文教师不先读完这些"整本的书",学生又怎么会去读呢?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管理者,在我的眼中“教师第一,孩子第二”!因为我坚信,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保教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孩子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孩子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孩子的创造精神。一、开放教师的心态,在读书中舒展心灵  相似文献   

20.
周晶瑾 《广西教育》2011,(22):12-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在近三年的《班级读书会的策略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深切感受到:要把读书变成学生的乐事,让他们在读书中幸福地成长,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以及家庭的重视、社会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