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2.
采访科技新闻,事实上是采访科学家的学问。科技成果是科学家的劳动成果,要报道科技成果,必须采访科学家,写科学家。 采写专家学者不,同于其他干部、工人、农民、军人。首先,专家学者是从事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来讲不愿接受采访。二来专家学者知识渊博,难以接近。三是记者采访时受知识的障碍,采访难度大。四是报道科技新闻主要是科学家的意志、智慧和创造精神,不是谈技术过程。 采访专家学者难。怎样才能成功地采访专家学者?我想关键之举有两点,以情感动人,以丰富的知识动人。  相似文献   

3.
李强 《新闻采编》2004,(5):38-40
一年一度的“两会”在北京如期召开。受山西日报编辑部委派,今年我又一次参加了“人代会”的报道。笔者先后赴京采访了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能够见证我国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盛会,有机会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芮成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曾是美国耶鲁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而今已把数百名国际政要、商界领袖和中外顶尖专家学者收入自己的访谈纪录。主持风格稳健、睿智。约访本身是顺利的,但因为种种缘由,日程被一再耽误下来,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采访提纲倒是在这一次次的拖延下积厚。在《经济信息联播》和《环球财经连线》之间空当的50分钟里,芮成钢接受了我的采访。西装革履,脚步轻快,从主播台上下来的他没有一丝倦意。对于我的问题,他每每凝神  相似文献   

5.
号称“全球一号工程”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后.作为湖北宜昌日报记者,我有幸参与了对李鹏、李岚清、邹家华、黄菊、陈俊生、罗干、陈慕华、陈丕显、王光英、钱正英、杨汝岱等十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数十位部省主要领导考察三峡的重要采访。与~般采访活动相比,对高层领导人的采访无疑是最紧张最辛苦难度最大责任最重的一种采访;与中央媒体记者相比.地市报记者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是没有现成经验设有固定模式的一种采访。回顾数十次采访高层领导人的亲身实践.我以为要做好这类采访报道.至少应掌握四种基本方法或技巧。一、精心做好…  相似文献   

6.
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来,采写了数十位科技工作者,其中在省内或国内很有名望的有十几位。这十余位科学家中有功勋卓著的院土;有在某一领域中为国家填补空白的年轻的博士;有解放初期回国,如今已卧病在床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有我来访后不久就在工作中溘然去世的国际上知名的学者。 采访前,他们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有的仅在报纸或材料上见过名字或事迹)。他们研究的学科或领域,对我更是高深莫测。因此,报道他们,在开始时往往是一愁莫展,尽管我不断地回忆自己以前采访过的其他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希望能找到一些共同点,但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希望渺茫。这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辛弃疾刻画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之前,“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怎样焦急、愁苦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号称“全球一号工程”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后,作为湖北(宜昌日报)记者,我有幸参与了李鹏、李岚清、邹家华、黄菊、陈俊生、罗干、陈慕华、陈丕显、王光英、钱正英、杨汝岱等十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数十位部省主要领导考察三峡的重要采访。与一般采访活动相比,对高层领导人的采访无疑是最紧张最辛苦难度最大责任最重的一种采访;与中央媒体记者相比,地方报记者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是没有现成经验设有固定模式的一种采访。回顾数十次采访高层领导人的亲身实践,我以为要抓好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采访报道,至少应掌握四种基本方法或技…  相似文献   

8.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采访了数十位出版社社长,您是我采访的第一位总编辑。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现在担任国内知名出版社的总编辑,您能否评价一下总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0.
去年12月11日至27日,我随省赴云南前线慰问团到老山前线进行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战地采访。在老山前线的十几天采访中,我接触了数十位江苏籍的功臣英雄、普通战士和指挥员,听到了许多关于江苏儿女的可歌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初当记者时,把看材料当成主要“采访”手段,常常忽视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1986年,我采访一位扎根海岛数十年,事迹非常感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我只重材料不重人,只根据材料写稿子,结果把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写得干巴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切实改变采访作风,变“用大部分精力研究材料”为“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在采访中获取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2.
回忆周荣鑫     
我从事记者工作的数十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许多事,已经渐渐远去了、淡忘了。而有些采访对象,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却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记忆中。原国务院秘书长、教育部长周荣鑫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暗访与公民肖像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燕 《当代传播》2004,(4):52-53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新闻界、法学界有关新闻工作中的“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暗访”的讨论词频甚繁,专家与学者纷纷撰文立著,从各个角度对这一新闻工作方式给予了密切关注。基于这一采访方式所收到的积极社会效果,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持支持和认同的态度,认为只要做到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不超越法律的界线,就应当予以肯定①。  相似文献   

14.
现任峨眉山金顶派出所所长的段学明,在金顶工作的10年间,为保护景区安全、服务中外游客做出了突出贡献,荣立了个人一等功。这些年间,他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数十名轻生的生命,被人们誉为“金顶守护神”。两年前,我对他作了第一次采访。经过几次真情涌动的采访后,我贴近了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因此成为了朋友。  相似文献   

15.
关捷 《今传媒》2006,(7):53-54
我写特稿已有十年了,写了数十万字的新闻作品,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生动有趣的花絮。遗憾的是,由于与文章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能写进稿子。然而,我常常想起来。穿行在险情之中,苦有几番乐亦有几番1998年初,我奉命采访哈尔滨国贸城大案。当时的情形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刚刚播完有关节目,哈尔滨很乱,市委书记、副市长以及部分委办局的负责人都成了案犯。尤其是国贸城,更是紧张得不得了。我的采访对象于新华曾十三次进京找刘丽英告状,四次遭到暗杀。立案以后,等于说她把哈尔滨的天捅了个窟窿,人民把她…  相似文献   

16.
从2006年至今,笔者陆续采访了数十位外国友人.几年下来,通过自身的采访经历和一些同行的采访过程,笔者有了一个深切的体会:"外交无小事",涉外采访虽然不是正式的官方外交行为,但在和外国友人的接触中充分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礼仪禁忌,对采访者来说仍是十分必要、十分基本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杨鹏 《青年记者》2010,(12):57-57
从2006年至今,笔者陆续采访了数十位外国友人。几年下来,通过自身的采访经历和一些同行的采访过程,笔者有了一个深切的体会:“外交无小事”,涉外采访虽然不是正式的官方外交行为,但在和外国友人的接触中充分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礼仪禁忌,对采访者来说仍是十分必要、十分基本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张羽 《青年记者》2008,(7):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专题摄影采访张双俊随着摄影技术和图片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报纸、杂志、尤其是画报都离不了专题摄影报道。专题摄影报道是以图片形象为主体,以多幅图片或数十幅图片集中表达一个主题。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专题摄影采访呢?根据我多年为画报采访的实践,以为所谓专题...  相似文献   

20.
朱枫 《全国新书目》2008,(19):64-65
一本不薄不厚的书在我手中翻看了许久,它让我与一个"纠缠着现代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的"远去的学者,作心灵的交流。他温婉的微笑,他平和的神态,以及他轻浅通晓的文字,展露了一个博大的世界和悲剧式的人生,使我徜徉驻足于上世纪数十年间。这位学者就是号称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