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科书只是组织教学的一个知识骨架,必须用生活题材充实,要以生活为主线,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素材,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2.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直观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关注生活实际;使学生知识结构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实验探究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可以把鲜活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扩大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涵。社会生活中有无数具体、生动、形象的例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恰当地选择一些实际例子不仅可以使所教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化学新课程关注社会现实,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进行教学。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从中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具体实施课程时,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思路来组织课程教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教师如能善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生活体验、生活情景、生活物品等开展教学活动,关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身边。反之,教师过分强调物理知识的理论性,使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一切资源。  相似文献   

6.
生活化教学是在己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关注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及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依照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黄屹 《考试周刊》2014,(1):157-157
物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使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物理知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汽车玻璃上的物理知识非常丰富,文章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可见。新课标突破了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更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理论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没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自主创新、解决实际的能力于潜移默化中增长。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仅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实际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又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探究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包括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情和体验;更关注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应用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2.
温志旺 《辽宁教育》2013,(5X):68-69
<正>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将化学理论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通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来巩固已学到的化学知识,使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化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们对初中化学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4.
所谓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一、创设问题情境,变生活问题为学习材料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生活经验体验少。  相似文献   

15.
<正>要想使课堂教学确实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想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灵活的处理教材,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蒋华 《考试周刊》2009,(22):230-231
化学本身的特点能使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有效的因素。怎样使学生保持并拓展这份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生活中的化学距离学生最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使他们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强调:“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是通向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可见,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娱乐中,数学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那么,数学是如何广泛应用的呢?一、数学隐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若将数学教材中枯燥的、看似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并努力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较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严重阻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活数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那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20.
杨春 《中学理科》2005,(8):43-44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命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关注,关注自己的周围,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境.与家用电器相关的物理问题已成为当今中考热点之一.电冰箱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电器,电冰箱中有哪些物理知识可供初中学生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