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乡一位姑娘出嫁时只带一幅绣有“百鸟朝凤”图案的壁毯去婆家,一时传为美谈。我立即对此进行了采访,开始想以新闻故事的方式写,但总觉意义不大。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启发我说:事物不是孤立的。通过此事说明了什么?揭示了什么内涵?这种事在当地是否只有一件?我重新进行了调查才发现,在乡团委、乡妇联  相似文献   

2.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3.
访问要得法     
记者和通讯员明确了报道思想,列好了采访提纲后,就要开始访问活动了。访问有个别访问和开座谈会两种。个别访问的主要艺术在于谈话中要善于提问。这是个关键问题。有位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对我说,有次他去采访一位劳动模范,虽然在采访前作了不少准备,但提问时没几句就完了,有些提问被访者感到丈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 某报记者到某单位采访,因另有任务,刚到又要离开,便委托该单位一位通讯员采写一篇稿件。通讯员在稿件后面署了这位记者的名字,这位记者也就默默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优秀通讯员在介绍如何当好通讯员的经验时,多次提到要敢于“厚着脸皮”去采访。他在采访一位有名的老厨师时,一开始遭到婉言谢绝,但他“厚着脸皮”,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终于打动了老厨师,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而且不厌其烦地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据此,他写出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6.
作为通讯员,外出采访是件苦差事,在发现新闻线索后,必须先列出采访提纲,将尽可能涉及到的人和事,想得周全一些,以免在采访中遗漏。但有时你折腾了大半天,却与采访计划大相径庭。因此.我在采访中,一般都采用“过河脱鞋,上山打柴,哪里黑了哪里歇”的办法,从不让采访前所设计的采访框框将自己“框”住。有次在西安市灞桥区委宣传部开通讯会议,区教委一位老师告诉我了一件新鲜事儿,说他们区洪庆镇岳家沟村,过去那儿的姑娘纷纷往山下嫁,山上的小伙子只好又从蓝田及商洛山区找媳妇,而如今洪庆山下平原上的姑娘,却纷纷到山上找婆…  相似文献   

7.
招法四:一点突破 一些通讯员在采写过程中,不会一点突破,往往是面面俱到。这种“四面出击”的做法其效果往往不好,降低了投稿的命中率。所谓一点突破,就是要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也有人管这一方法叫聚焦法。常言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说的抓一点,不是说随便抓一点,而是要抓住最新鲜、最重要的那一点。有一位姓姚的老人做了许多好事,打扫街道、修路、供过路人喝开水、为等船的人提供雨伞等。一名通讯员采访后,写了一篇《姚阿伯十件好事》,近2000  相似文献   

8.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还需走好重要的一步棋,这就是准备工作。谈起采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此话确是经验之谈。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使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  相似文献   

9.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10.
湖北某家小报去年11月11日的《农家乐园》专栏里,刊有三篇反映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文章。其中《桌上不见了大炖钵》和《树上喜鹊叫喳喳》两文,前者第一句话说:就因龚妈妈饭桌上的那个炖钵(因她家缺吃少穿,饭桌上只有一个夏盛南瓜秋盛冬瓜的炖钵),不知有多少姑娘和她的儿子告吹,后者有一处说:姑娘一见曹大妈的茅草屋就吹了。还说曹大妈家盏了三间瓦房后,村里的桂花姑娘找王大妈说,要和曹大妈的儿子成亲。一位通讯员把上述文章推荐给几个姑娘看,问她们的意见。姑娘们异口同声地说:这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新闻写作多年,对于怎样当好一名通讯员,我总结自己的一句话是当好通讯员,追求真、新、深。 真,就是真实,真实乃是新闻的生命,万万不可忽视。在采访中要寻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商品要打假,同样,通讯员的稿件也要杜绝虚假。要实实在在,力戒以偏概全,以典型代替一般,或穿靴带帽无限拔高。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当然,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谁还不会提问呢?然而,事情也并非这么简单,请看事实。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代表团团长安岗同志立刻把话接过去问:  相似文献   

14.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15.
有位通讯员前去采访一位较有名望的船舶专家,由于不懂船舶知识,话不投机,碰了壁.事后,他找来这位专家的几本专著仔细阅读,又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船舶学资料.一周后再去采访,结果意想不到采访获得成功,自然他的报道也打响了. 新闻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要求作者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面.一些名家也早提出了“记者、通讯员要当杂家”的高论。然而,当今世界,行业林立,信息瞬变,知识无量,学  相似文献   

16.
深入最可贵     
新闻报道要深入人心,一个基础环节是:采访要深入。深入采访是记者、通讯员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不能深入采访,深入采访的实效如何,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良差、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之一。行动以认识为先导。对于深入采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妨絮语几点。一、深入采访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不可逾越的必需手段。所有的记者,通讯员都希望自己采写的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报道,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学秤砣水下沉,莫学蜻蜒点水掠”,就是指的要扎扎实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有成就的记者都深深体验到,只有深入实际采访,才  相似文献   

18.
我当通讯员10年有余,如今虽然成为专职新闻工作者,但对通讯员的酸甜苦辣深有感受。为通讯员说几句话,是我早有的心愿。通讯员苦衷种种:一是苦于采访报道没时间。通讯员写新闻的时间不能保证。他们有的人一身兼几职。刚刚得到一个新闻线索要去采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新闻学和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新闻记者、通讯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不会采访的人,不能算是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访能力低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能干的记者或通讯员。记者、通讯员的知识,百分之七、八十是在采访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或者是围绕着采访、在采访的触发推动下,积累式地取得的。记者、通讯员的知识,要跟着时代的前进迅速更新。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快、更广地吸收新知识,  相似文献   

20.
3月25日,我计划采访一名自学成才的聋哑摄影家。因找不到本人和无法直接沟通.就找到这位“名家”的父亲,作为采访切入点。谁料老者得知来意后,“啪”地关上门,让我碰了一鼻子灰。请教老通讯员,得知采访对象拒绝通讯员的采访是常有的事,他们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怕通讯员没名气。因你不是记者.无采访证.人家就要问你是哪家报社的通讯员?是特约通讯员还是一般通讯员?是全国大报的通讯员还是地方小报的通讯员?若是地方小报的一般通讯员,下边就没戏了!现在稍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