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国家,公民的科学素质普遍较高。其中,澳大利亚的科技场馆在普及科学知识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全民尤其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摇篮。  相似文献   

2.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中学学科教育中,教师必须以学科教材为抓手,发掘教材的多元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激发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 学习教材,了解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本质的阐述,是构建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科学知识去奢谈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3.
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即使是在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相同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学生个人发展的障碍之一.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纲要》通过全面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到2020年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也强调,要扎实推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思想政治课可以引领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真  相似文献   

5.
<正>一、科学素养的内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大纲,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做了如下描述: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由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可以看出,科学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2)对遇到的问题习惯  相似文献   

6.
赵素芹 《考试周刊》2011,(80):193-194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我国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公民科学素养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务院在2006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正式纳入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我国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公民科学素养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务院在2006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正式纳入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8.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力求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如何提高地方院校艺术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又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程,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质,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双周     
[事件]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近日正式发布实施。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今后 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目标是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其中,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和模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前概念是起点的话,科学概念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科学素养明确界定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那么,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韦伟 《中学生物学》2006,22(1):62-63
科学素质是指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的适应经济和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一般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中国科协等部门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进行了多次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对科技知识理解方面相差不大,而对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的理解、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上差距很大。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中华民族要想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众的科学素质必须有普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其中,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和模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前概念是起点的话,科学概念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2006,(4A):4-4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近日正式发布实施。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目标是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编按]  相似文献   

18.
多维度科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是“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收官之年,2020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10%以上目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作出的最新指示。  相似文献   

19.
2006年3月20日国务院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正式实施,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将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最佳途径。机器人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