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后,又称编后语、编后记、编余、编后小议等,是编者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编者对新闻稿件由感而发的一点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它依附新闻稿件,目的在于深化稿件的主题或报道思想,使得稿件红花添叶,分外宜人。编者按语常见的有冠于文首的文前按语和插入文中的文中按语。编后一般落于文后,或在播送新闻稿件之后,故此得名。编后与文前和文中按语究竟有什么区别? 它又有哪些写作特点和要求呢? 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对学习和运用编后这种评论文体,也许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编者短论。它是报纸也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编者所专用的一种为拟发表的重点新闻稿件而写的评点、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编者按语的任务是或者结合稿件中的事实材料和实际矛盾,解释有关方针政策,直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建议;或者突出强调稿件的中心思想和现实意义,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注;或者提供背景情况,传递最近信息,权衡是非利弊,以引导社会舆  相似文献   

3.
近来,报纸运用编者按语的形式发言越来越多了.解放日报今年四月份发表的二十四篇《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的专栏中,有八篇都加上了编者按语.五月份该报《新道德·新风尚》专栏中的文章,差不多有一半加了按语.人民日报也更多地运用了编者按语,除了运用在国内报道外,还经常运用在国际报道上.这些报纸的按语,形式多样,变幻灵活,有的冠在文前,有的插在文中,有的落在文尾;  相似文献   

4.
段炼 《新闻天地》2002,(7):38-3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文化报道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的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越来越受到记者的关注。文化评论作为文化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不论是文化主题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编者按语,还是杂文、点评,都担负着贯穿文化报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新闻评论。在现代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按语这种形式的使用已很普遍,凡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都可可归入编者按语的范畴。按语的渊源可以追溯很远。读过《史记》的人,无不对其中的“太史公曰”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司马迁仿《左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经常可见一些一二百字的楷体文字段落,内容是评说热点新闻,如编辑点评、编者按语,位置则紧紧挨着新闻报道,可前,曰编前;可中,曰插评;亦可后,曰编后。因为其小,常无题,也不署名,是编辑手中的轻武器。也有一些小言论文字略长一点,有三四百字,有题并署名,如依傍在新闻报道旁边起点评作用的编余短论,和一些不依赖报道独立成篇的小言论,类似《人民日报》头版专栏“今日谈”上的文章。以上这些可以统称新闻短论。  相似文献   

7.
文中按语,也称文间按语、编者插话,是相对文前按语而言的又一种编者按语的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既不同于文前按语置诸文前片言居要,也有别于编后落于文后就实论虚,而是置于文章字里行间夹以旁批、评点、注释的面目出现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按语文体。在运用时,文中按语常依附于并插入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某段文字的中间或后面,打个括弧,标上“按”字,变换字体或字号,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三言两语直接表达编者对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或某一提法的意见和态度。旨在增强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明确性、思想性和准确性,避免稿件本身可能会产生的片面性或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语是报纸上经常运用的一种言论形式,素有报纸评论体裁的“轻骑兵”之称。编者按语,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对新闻作品所作的提示或阐释,以表达编辑意图,更鲜明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告诉读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做什么,怎样去做,等等。虽然篇幅不大,但它的地位与作用却十分重要。它言简意赅,旗帜鲜明,三言两语即为新闻画龙点睛,常是重要的新闻强化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编者按语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报纸上经常出现的编者按语,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按语,是简捷地表达编者观点、加强新闻传播强势的有效方法。它轻便灵活,有其他评论形式无法与之比拟的独到优势。可以冠于文前,名之为“编者按”、“编者的话”;也可插入文中,名之为“按”、“编者说”;还可以按在文后,名之为“编后”。字数少的是一句话,多的几百字。从按语对新闻、文章或评或说的角度、深度,以及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推荐型按语。对于有的针对性强的新闻或文章,为了引起读者和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便在文前加上一段按语,加以推荐。这类按语一般不触及新闻或文章的内容,只是三言两语地对其有个概略的总体评介,以引起读者的另眼看待。传输型按语。它或传输与新闻有关连的纵向与横向的信息,或借以直接地及时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这类按语主要作用于传递信息,一般不担负解释和评论的功能,要求观点鲜明,行文尤其要简约精练。如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和文稿的微型评论。它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编者有感而发,对所编的新闻稿件附加的评析、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可以说,编者正是把按语当作跟读者(包括作者)直接对话和思想交流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窗口。当然,不必也不可能要求为所有的新闻报道或文稿配写按语(包括编后)。一般说来,大凡新闻稿件如果反映了具有方向性的新人物、新事物、新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语在凸显栏目特色上有独特优势,科技期刊应充分重视编者按语的作用:一方面遵循“形式为美”的原则,强化特色栏目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发掘出最有特色的内容,切实发挥编者按语画龙点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由于编排位置和次序不同,地位不同,应用需要不同,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编者按语逐渐形成了这样三种表现形式: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在实际运用中,尤以文前按语最为广泛,也最为重要。因此,精心写作文前按语有着迫切的实践意义。文前按语的特点和优势文前按语也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的实际运用中常常又称之为编前话。文前按语比之其它两种按语形式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地位最重要,编排位置显著突出。它通常  相似文献   

13.
社论、短评、编者按语都是报刊的声音,而按语则是编辑部更为灵活,简便的发言形式。积极而又恰如其分地运用编者按语这个武器,可以使我们的报刊办得更为生色。如何写好“编者按”?我最近翻阅了一九四七年十月至十二月份的晋绥日报。当时,解放  相似文献   

14.
编后,是一种附于新闻报道之后的编者按语,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议论性文字,旨在补充和深化报道的中心思想。它在帮助读者领会和理解消息、通讯的价值、意义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使报道锦上添花。 编后始于何时?有研究者认为,是司马迁首开编后写作的先河。附于“本纪”、“列传”后面的“太史公曰”,实际上就是一种编后性质的文体。过去读《史记》,着眼于历史事件、人物比较多,最近重读,觉得“太史公曰”的写作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写编后很有启迪。这里借助“太史公曰”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语共有三种形式,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编后,又称编后话、编余、编后小议等,它作为编者按语的一种常用形式,是编辑经常应用的一种微型短论。那么,跟文前和文中按语比较,编后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加以应用呢?下面不妨结合实际作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编后的特点编后的任务、作用和写作要求,跟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自然,它们之间也存在  相似文献   

16.
按语,是简捷地表达编者观点、加强新闻传播强势的有效方法。它轻便灵活,有其他评论形式无法与之比拟的独到优势。可以冠于文前,名之为“编者按”、“编者的话”;也可插入文中,名之为“按”、“编者说”;还可以按在文后,名之为“编后”。字数少的是一句话,多的几百字。从按语对新闻、文章或评或说的角度、深度,以及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杨家德 《青年记者》2006,(10):45-45
作为地市级党报,大量的稿件都是由基层通讯员提供的,这些通讯员处于工作、生活的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但由于水平所限,作往往就事论事,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报道。因此,作为一名编辑,在做好稿件的加工、润色的同时,应注意发现有重要价值的新闻,及时配发编按语,特别是评论性编按语,以引起读的注意,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现实意义,从中得到启迪。同时通过肯定先进、批评错误,明辨是非、提出建议,更好地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某一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这是宣传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从1987年以来,曾写过15篇报纸专题讨论文章,先后被报刊采用13篇。一、吃透编者话。每家报纸开展专题讨论时都附有编者按语或告读者之类的话。若要参加讨论,要注意研究编者的话。因为编者的话中,或告诉读者要讨论的内容,或暗示出编者的倾向性意见。讨论者要抓住其实质,把文章写好。去年  相似文献   

19.
学术性期刊重点报道的配置 曹作华、田力在《编辑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总结了自己两年来配置学术性期刊重点报道的实践与体会,认为:紧跟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来稿情况,征询专家及读者的建议,及时确定报道的意图,是重点报道的前提。提出重点报道内容配置的主要方法有:①集中刊登与重点报道意图相  相似文献   

20.
曹作华  田力 《编辑学报》2003,15(1):61-62
总结2年来配置学术性期刊重点报道的实践与体会。认为:紧跟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来稿情况,征询专家及读者的建议,及时确定报道意图,是重点报道的前提;与报道意图相关的文稿集中报道,约请专家撰文,撰写编者按、本期导读及“要目”,是重点报道配置的主要方法;兼顾其他专科,重视文稿的时效性,重视重点报道内容的整体质量,是增强期刊报道优势效果的重要保障。期刊的重点报道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学习,也使期刊更好地发挥了学术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