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郑东青 《今传媒》2013,(2):53-55
本文通过对近十二年发表在核心期刊和各个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位论文有关"报纸副刊"的文章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近十二年我国报纸副刊研究四大视角:五四时期副刊研究;副刊的属性、定位;副刊目前的生存困境和新媒体时代副刊如何突围,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李迪 《新闻传播》2010,(4):94-94
报纸副刊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传媒史和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笔者对报纸副刊在新传媒环境下的发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余玉 《编辑之友》2015,(3):104-108
五四时期我国报纸副刊实现了从消遣性向公共性转型,为我国报纸副刊奠定了光荣传统,对副刊良性发展影响深远.五四副刊在形式上通过公共栏目设置、开展平等对话、进行公开争鸣和开展民意征询等方式,为五四知识分子构筑“公共话语空间”;同时,在内容上通过加强公共议题讨论和私人话题公共化处理等方法凸显副刊公共性.五四时期副刊公共性也有其历史局限生,即副刊构建的“公共空间”很不完善、学理与趣味之间失衡以及副刊“半公共性”与“伪公共性”出现,销蚀了“公共论坛”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报纸副刊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新闻"的延伸、拓展、表现、演绎。笔者认为在做到与时代同行的前提下,报纸副刊的未来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并提出了未来报纸副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崔伟 《新闻爱好者》2012,(22):66-67
报纸文学副刊整体式微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报纸文学副刊整体式微 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为个案,把副刊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方式,从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这一视角,探讨副刊文化主体的形成,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对副刊编辑理念、编辑形态等文本建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报纸文学副刊整体式微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自1897年11月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上海《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我国的报纸副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漫漫长路。这期间副刊经历了多次内容、形式和功能的转变,研究报纸副刊的专家学者也把这一百多年的副刊发展史分成了四个阶段:《消闲报》创于U至“五四”时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1]。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特别是"五四"时期,副刊曾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先锋,"四大副刊"的鼎盛一时定格了当时副刊的繁荣历史。然而,当代报业的急速扩张使得新闻纸一纸风行的同时副刊的地位却每况愈下。时下各种新兴媒体的千帆相竞让报纸不得不屈从市场导向,改版势必"危及"副刊也已成"经验之举";浮躁的社会之风外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读者渐渐疏远了副刊赖以成名的文学、文化味道;报纸越来越强调新闻的快餐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得原本以文学为基本依托的传统副刊遭遇空前落寞……  相似文献   

12.
张素春 《青年记者》2007,2(12):29-30
纵观我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史,“五四”时期以四大副刊为代表的综合副刊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副刊富有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光荣传统,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它都是我国副刊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而四大副刊之一的《京报副刊》作为综合性的文艺副刊,在当时大大地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文化深度和思想力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文学树”上的一支绚烂的奇花。它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表达方法又不拘一格,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唱和。报纸的文艺副刊是发表散文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园地。报纸副刊上的散文作品,与其它书刊上的散文作品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报纸副刊散文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即新闻特征、纪实特征、地域特征、短而精的特征。新闻特征我国报纸副刊是随报纸的诞生而诞生的,它一开始就以新闻为骨肉,奠定了新闻副刊的基础。“五四”时期,我国饮誉报坛的四大副刊——《晨  相似文献   

14.
戴军 《新闻通讯》2010,(5):58-59
作为中国报纸特色的副刊走过了一百多年起起落落的曲折道路,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报纸副刊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表面看,是报纸增厚、版面增多客观上带来了专副刊体量的增大,而究其根本,则是副刊自身价值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得到了重新发现与逐步彰显。  相似文献   

15.
报纸分为新闻版和专副刊版,新闻的特点是“短、平、快”,而副刊则是慢性的,软性的,它的特质是文化。报纸副刊在中国报业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阿Q正传》在报纸副刊中刊载,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五四时期,报纸副刊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大批提倡民主、反封建的文章成为全国瞩目的舆论中心。如今,报纸副刊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报纸在发展,副刊也在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进入多媒体时代,副专刊与新闻版的互相交织已成为我国当代报纸的新景观。报纸副专刊的概念内涵已由传统狭义的文学副刊扩张为新型广义的综合性大副刊,几乎包括了新闻版之外的所有版面。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前的报纸副刊自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文报纸《申报》于1872年开创第一年,即“以词章补白”,引发了以后的报纸副刊。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设副刊《消闲报》;1900《中国日报》辟副刊《鼓吹录》,此后,一般的报纸都腾出固定版面设置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成为报纸不可或缺的一翼。以“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为例,稍作展开。1916年《晨钟报》创刊于北京.1918年底改组为《晨报》。创刊伊始,既固定在第七版刊载文艺作品,但无副刊称号,1919年2月,宣布改革第七版,倾向于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曾参与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晓勤 《出版参考》2015,(17):63-64
作为报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在其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承载着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供进步精神产品的重任.副刊的历史证明,副刊曾经是报纸的重要角色,“五四”时期,传播新思想、新思潮的阵地就是副刊,它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新时期文学初期,也有很多在文学史上产生影响的文章是首发在报纸副刊上的,如王蒙的《夜的眼》、张洁的《捡麦穗》、卢新华的《伤痕》等等.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7,(11)
报纸副刊如何创新文/魏尧副刊,是中国报纸独有的设置。从副刊可以看出报纸的格调和读者层次。在当今信息泛滥以致形成“信息焦虑症”的时代里,策划报纸副刊传递最佳信息,已经摆在每一个副刊编辑面前。早先那种单发诗歌、散文、小说的作法显然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历史与...  相似文献   

20.
针对报纸副刊业呈现出的"传媒套娃"①现象,本文以《重庆晚报》为例,从报纸副刊的定位和创新两方面入手,分析《重庆晚报》在报纸副刊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因地制宜,找到提高报纸副刊影响力的方法,提高报纸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