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播新闻在写作上,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力求"短"、"精"、"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增强广播的竞争力,发挥广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2.
"身份证系列评论"是作者关于身份证的系列评论文章。回顾这组评论的写作,作者认为"于无新处出新闻",具体表现在:多思出新闻,心里有百姓就有新闻,长期积累出新闻,与时俱进出新闻。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握好舆论引导工作"时、度、效"的要求,这不仅是对新闻宣传规律的精炼概括和高度总结,也对地市党报时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为时评的"时、度、效"?"时",就是要及时、适时发声,抢占"第一发声"主动权;"度",就是要拿捏好分寸,掌握好尺度;"效",就是要发挥新闻评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作用,彰显舆论引导之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佼佼 《传媒》2017,(22):28-29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新闻写作故事化让新闻作品更受欢迎。笔者通过对《中国青年报》的分析,研究网络时代新闻写作故事化的特点及策略,揭示掌握写作技巧对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重要意义。网络时代新闻写作故事化特点突出细节,聚焦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魅力。新闻故事化写作不意味着"编故事",而是需要事实说话,描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通过展现细节内容,  相似文献   

6.
李娟 《新闻世界》2014,(8):324-325
从本质上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像)等新闻实务类课程应该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实现专业课程改革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就必须树立"大新闻业务观",强化专业实训理念,进而改革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闻写作,要按照经济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好经济新闻写作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如何让所写的经济新闻做到具有这"三性"?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政策意识,其次要有全局意识,最后还要有专业意识。  相似文献   

9.
农村天地广阔,是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富矿"。做好农村民生新闻,要知农爱农为农,要善于挖掘题材,要练就一双"新闻眼",要勤联系多跑腿。  相似文献   

10.
张贵君 《青年记者》2010,(18):10-10
自策划新闻,从字面涵义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媒体主动策划的新闻。"故意"和"下意识"的"自策划假新闻"一旦败露,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显然比一般的假新闻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自策划新闻还是越来越多。媒体在经历一次次自策划新闻的"洗礼"后,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制造"坏新闻"的温床。  相似文献   

11.
军队报纸上非事件新闻已占到70%左右的比例,但其可读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改进军事新闻报道,就要把改进非事件性新闻作为重要突破口。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抓"活鱼",让非事件新闻"新"起来;巧结构,让非事件新闻"活"起来;讲故事,让非事件新闻"实"起来;深挖掘,让非事件性新闻"强"起来。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指导性和生动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始终把握新闻"三性",以达到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故事,人皆喜欢。电视新闻故事更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正能量",让故事"为民而说"、"为时代发声",是电视新闻编导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制作新闻故事时要摆正姿态,要让电视故事在好看、生动的基础上,又能引发社会的正面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陈丽 《新闻窗》2013,(6):87-87
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指挥"与"总设计",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是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新闻编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保持优秀的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16.
胡鹏 《新闻世界》2011,(1):58-59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也是新闻学习者和从业者首先要恪守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新闻事件成为新闻又必定要经过新闻工作人员头脑的"加工",这使本该客观的新闻不得不带有人的主观意识,这似乎成了"新闻"本身存在的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如何理解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加工过程中的倾向性以及如何把握二者之间关系,本文对此作一解析。  相似文献   

17.
荆成 《青年记者》2010,(18):20-2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尊重事实、把握真实,这是对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不讲事实、不讲真实,就是说谎,就是骗人,新闻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所谓"坏新闻",不管属于哪类,坏的本质都是"不真实"。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新闻世界》2011,(2):31-31
如何走出电视时政新闻写作的误区?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念上创新,在报道中突出人文关怀。新闻定位要以人为本,写作中变官本位为民本位。选取新颖的角度是时政新闻为广大观众接受的关键。树立"短、平、快"思想,新闻写作要以短取胜。恰当运用同期声,使时政新闻生动而独特。  相似文献   

19.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要"求真",这个"真"浅层意思就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一旦失实,不仅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降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真"的深层意思是"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新闻报道追求的至高境界。从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到新闻报道要追求真理,都离不开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