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仪式是传播学和公共关系中的一个术语,电视作为现代技术媒介的一个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是如今大众寄予期望、进行仪式的最为常用的途径。①本文分别从仪式前、仪式中、仪式后浅析了媒介仪式是如何呈现的,试图探析出媒介仪式呈现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2.
熊宁 《报刊之友》2013,(10):101-103
随着媒介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移动媒介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剧。移动电子媒介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也带来了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现实中的对媒介依赖的加剧,反映出移动媒体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兴媒介技术时代,媒介技术的勃兴带动了媒介的交互与融合,"超媒体"概念不断被认知。H5超媒体技术凭借其强交互性特征将各媒体形式等融为一体,呈现效果更受大众喜爱,且日益受到推崇,具有一定发展价值。本文从媒介技术的视角出发,论述H5作为超媒体技术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从多方面论述了娱乐是如何成为电视表达一切的方式。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一切公众话语都逐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伴随传播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步发展,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政治化现象步入中国,并且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内容、传媒的议题讨论。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众媒介赢得市场的竞争策略有多种表现。这些手段包括用广告塑造媒介及产品形象、增加媒介产品的品种、提高服务品质、降低媒介产品价格以及营造市场垄断地位等等。上述手段的共同特点是媒介运作愈来愈呈现出商业化特点,大众媒介的阅听人被看作消费者,而媒介把目光主要瞄准在如何更好地运用资本来控制大众媒介的消费者。在我国大众媒介的产业化进程中,价格作为争取更大市场空间的竞争策略尤其引人注目。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使得媒介市场烽烟四起。然而价格战给媒介竞争究竟带来了什么?是促进了媒介市场的良性发展,抑或是相反? …  相似文献   

7.
樊丽  王亚男 《中国出版》2023,(18):47-52
媒介技术不断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聚集的新空间,传统“地方感”逐渐式微,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众影像实践生成的“媒介地方感”正在形塑着新型人—地关系。地方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有边界的物理环境,而是成为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体,个体将在地与在线的日常体验进行融合,基于交流分享而实现人与地方及他人的情感交往和互动,由此产生的媒介地方感更多元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通过分析媒介地方感在个体的具身参与和媒介实践相互交融中的生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新发现地方的价值,实现在以技术为中介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对地方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阎安 《现代视听》2012,(4):62-65
鼓励大众掌握数字影像的采制技巧,通过影像方式进行个体记录和表达,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分支。这一潮流与民间火热的个人影像运动不谋而合,形成了近年中国影视教育研究领域的全新课题。我国当前的个人影像运动具有重要的媒介素养意义,它推动着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如视听素养、网络素养等)的普及和发展;同时,随着新一代"观众"的诞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将对个人影像的健康表达提供必不可少的指引。  相似文献   

9.
先从媒介的“双重出售”谈起:一方面,媒介通过出售自己的传播资源获取受众资源;另一方面,又通过出售自己的受众资源获取广告资源。如果将时下流行的“注意力经济”引入传播领域,那就是:传播回收并出售给广告主的正是“受众的注意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不难发现抢夺“受众的注意力”已成为当下传媒个体间竞争加剧的动力。媒介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注意力的竞争。而注意力能否成为恒久的资源,取决于信息源的影响力,也就是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李萍 《新闻前哨》2005,(9):18-18
媒介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注意力的竞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在市场竞争中不难发现,抢夺“受众的注意力”,已成为当下传媒个体间竞争加剧的动力。而注意力能否成为恒久的资源,取决于信息源的影响力,也就是媒介品牌竞争力。可以说,争取“受众注意力”是打造媒介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都市报面临的困境我国都市报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之初,由于抢占了党报和晚报留下的生态位空缺,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进入新世纪,随着报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都市报发展的困境逐渐显现,从媒介生态论的角度看,造成都市报生存和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报业生态系统外的其他媒介生态系统的竞争,二是报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媒化语境下,书籍长期被忽视与抑制的大众媒介属性得以凸显。从书籍发展趋势看,其大众媒介属性不断得到开掘与强化;从整个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出版业与大众传媒业的融合日益紧密;从学术探讨来看,学界对书籍大众媒介属性的认识体现出理论自觉。必须重新理解并自觉利用书籍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行功能开发与价值拓展,同时保持必要的媒介边界与批判性的媒介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大众关于粉丝的印象,大部分来源于媒介的呈现,粉丝的媒介形象以存像的状态连接着客观现实与主观想象,成为大众认识粉丝的重要渠道与参照框架,但媒介建构的粉丝形象并非简单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局部地反映某些事实.本文从媒介呈现和主观现实两方面入手,探究传统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如何呈现粉丝媒介形象并最终给大众留下.主观想象,研究发现媒体所建构的粉丝形象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整合的结果,而大众的主观现实带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情绪,造成粉丝的负面形象深入人心,引发圈层代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大众媒介如今体现出显著的记忆功能。通过对知识的有机利用、符号的意义凝聚,以及对情感的激发调动,媒介发挥了共同体凝聚的功能,但是媒介记忆的传播手段正在受到挑战。过度娱乐化和个体异化等消解着媒介记忆的教育引导效果,流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话语冲击了媒介记忆的基础,因此应对现实挑战、培育媒介素养是媒介记忆建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德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大众媒介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社会也可以利用大众媒介对公众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媒介化的社会应当从提升大众媒介的公信力、加强媒介文化内的议程设置和开展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等多个方面来发挥大众媒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李霞 《新闻爱好者》2008,(12):39-40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7.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中从理念到实践的广泛应用,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结果,呈现于当前的媒介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媒介形式。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格局与更加多样的舆论环境,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媒介认知属性上,作为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历史的艺术形式,以及在媒介融合视阈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成为受众认同历史的影像传播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望昭晖 《新闻世界》2014,(7):338-339
影视产业的繁荣促成了影视媒介与文学更广泛的合作,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通过银幕走向大众。本文分析了影视之所以吸引文学的特性,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影视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并试图探寻出推动影视和文学达到互惠双赢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胡丁珲 《编辑学刊》2021,(4):112-116
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创新,以回应社会需要,提供效用,因此探索媒介融合创新的基础在于关注媒介能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何种效益.总的来说,媒介可为个体提供情感效用,避免个体孤单;为社会提供结构改变效用,避免社会阶层固化;服务日常生产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从媒介创新的阶段来看,满足娱乐性需要、承载意义、嵌入日常生活是其被充分接受的必经阶段.从现有经验来看,媒介创新若能进行下去,必须抓住无惧风险的普通大众,探索情感转换的机制、推动社会意义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臧燕  尹梅 《现代视听》2013,(2):30-32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自主意识的觉醒,媒介的传统使用方式正在经历着变化,媒介已不再是受众可望不可及的,而已变成了大众表达心声、展示自我的舞台。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媒介的这种角色转变,试图对当代媒介的传播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