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刘玉清 《传媒》2002,(10):6-7
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由于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日胜一日的大众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精英文化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不少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大量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渐渐凸显,关于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之争也甚嚣尘上,然而二者在冲突之下似乎又有融合与借鉴,到底是精英文化在借用"大众"外表收复失地还是通俗文化盗用了精英之名乘胜追击,对精英文化进一步销蚀?只有从消费主义的背景和视觉文化的本质特征入手,才能透过现象看清这些新"消费偶像"的本质。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视觉盛宴,本质上都会有意或无意的造成对精英文化的销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电视对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电视文化大众化和精英化格局形成的原因,以期寻找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结合点,从而提高电视文化的品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电视对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电视文化大众化的原因,提出电视节目用高品位软着陆来促进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5.
2010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午间文化艺术类评论节目《文化正午》.它以漫谈的方式向观众传播文化信息,以引领社会审美品位和文化发展趋向、提高公众鉴赏水平为目标.这样一档极具文化精英意识的栏目在当今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中实属凤毛麟角.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文化正午》的精英化路线做出分析,以求能够引起大家对当今各种电视文化现象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精英文化的传播研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传媒技术对精英文化传播的影响也引发了探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它们都以独特的媒介性质影响着精英文化的文化样态、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以及传播模式等.笔者搜集了自1990年以来国内精英文化传播的研究成果,在整理部分重要文献的基础上,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角度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论述总结.  相似文献   

7.
针对蒋艳芳发表的《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一文,作者对其中的一点观点进行商榷,蒋在文中将拯救精英文化为主旨,与大众文化对立起来,并片面以为西方商业电视将文化打入“冷宫”。作者认为:应正确理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使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以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8.
宋妍 《新闻前哨》2007,(7):91-92
当下媒介,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风头强劲,精英文化的大面积失守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精英文化在失去文化重阵的地位的同时,其社会功能及文化责任也更加难以施行。如何使精英文化适应当代媒介环境的大背景,在走向大众化的同时又能避免低俗化,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一、电视对精英文化的普及1.电视与精英文化结合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与精英文化结合,传播精英文化,是有着现实的基础和必要性的。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普遍,作用强大,其对于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而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创造主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精英文化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尤为重要。电视正是通过对精英文化的传播,使社会文化、文明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其自身媒介社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世界》2009,(5):156-156
“精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他们书写了民族的史诗;精英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他们关系着国家的存亡——”3月28日,省内文化界专家齐聚滨湖集团,就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如何打造精英文化,如何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在企业员工的心目中,深深植入精英文化,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讨。当日,由省企业家联合会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世界》杂志社共同举办,由滨湖集团承办的“滨湖集团精英文化论坛”召开.此次论坛吸引了省内文化界众多专家参加研讨。  相似文献   

11.
臧燕 《声屏世界》2008,(1):18-19
当下中国呈现着三种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即“主流文化”、“走向边缘的知识分子文化”和“以中性面目出现的市场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然而,在后工业社会,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及大众传播的无处不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曾经的界限分明与格格不入渐趋模糊。  相似文献   

12.
电视作为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影像化、直观化、迅捷化、通俗大众化等特征相当鲜明。利用电视对精英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扩大了精英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电视在向大众传播精英文化的过程中,对精英文化有所消解。这种消解是值得关注的。提升电视文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精英文化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消逝“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散布于各行各业。精英文化的主体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知识群体”的“精英追求”的精神表现。电视中的精英文化,指以知识分子话语和艺术家经典作品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是知识分子在独立人格、专业背景和理性精神支撑下通过电视传播对现实社会进行的权威解读和批判认识,是由艺术家创作的经典作品的荟萃与展示。广义…  相似文献   

14.
贾冀川在《电视传媒的精英化渴望与文化精英的大众化想象——从(百家讲坛)说开去》一文中指出,电视传媒是大众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无深度感等特点与精英文化的启蒙性、批判性、创造性、思辨性、个性风格等特征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电视传媒从来没有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和渴望。如果一个电视节目过于迎合大众趣味,很快会因观众新奇感的丧失而被大众抛弃,这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品位的问题,更是一个节目生命力能否长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瑞琦 《今传媒》2016,(9):55-56
近年来中国IP热潮是中国影视商业创作模式趋于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属于年轻大众的流行娱乐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走向的标志。在这个大众消费的时代里,影视剧代表着大众文化,而大众并不是盲目追随着精英文化,他们也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带给影视产业前所未有的颠覆。“IP”热是把双刃剑,享受“IP”热带来收益的同时自然面临各种问题,做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平衡是影视业有利进展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告别精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地发现,中国的大众传媒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媒体说话的语气变得谦逊了、有商量了,不再需要人们仰着脖子聆听了;媒体的面孔也变得平易近人了——多了一点宽容和笑容,少了一点颐指气使;同时,传播模式也转型为以受众为本位了,价值取向的杂色和兼容变得日渐常态化了,那种定于一尊的意见一律和论据呈现的单一与纯粹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所有这一切的变化,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告别了精英文化时代,开始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这种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成为中国目前主导的文化形态.然而,大众文化具有的负面价值削弱了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积极作用.因此,精英文化之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定历史意义在于,精英文化能够对大众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启蒙,用形而上的纬度提升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时代精英文化大众化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百家讲坛》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糅合——既是学术传播的需要,也是电视媒体经营的需要。其制作理念的通俗化,筛选机制的重学问、轻思想以及制作模式的重形式、轻内容等特征解构了精英文化的独立、自由和艰深。探究该现象的社会根源,既与精英们的主动蜕变有关,也是电视媒体"平面化"的传播特性使然。  相似文献   

19.
我们正在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时代,媒介的市场意识和大众意识越来越强,而富有超越精神的精英文化意识却越来越弱,甚至越来越被边缘化。一个媒介倘若放弃精英文化意识,事实上就是放弃对社会对大众的责任,也不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任何时候媒介都应该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具备和坚持一定的精英文化意识。媒介的精英文化意识大体上就表现为守望意识、教育意识和专业意识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事实上都表现为某种距离意识。守望意识媒介的守望传统是由媒介的方向感、高度和超越精神保持的。媒介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不是指媒介…  相似文献   

20.
王月 《东南传播》2012,(8):120-122
当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及主要分众为精英文化阶层,该类作品体现出精英文化的基本课题、教化姿态和意识形态,但却也融合着当代视觉媒介表达中的"世俗化"拼贴化"等特征,折射出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矛盾与交融的符号权力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