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拳,缠法也。提起太极拳,大家必然联系到缠丝劲,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大都讲究螺旋发力,然而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因其符合太极学说原理,也成了太极拳的标志特征。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也是中国近代武术史  相似文献   

2.
吴永霖  陈建南  赵蕾 《武当》2003,(2):16-16
传统太极拳的技法通过推手练习来掌握。在推手练习的过程中,初学者必须掌握四种劲。用传统的武术术语来说,这四种劲分别为黏劲、走劲、引劲和拿劲。从技击的角度讲,四种劲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化劲和发劲。黏劲和走劲属于化劲;引劲和拿劲属于发劲。笔者于1964年在上海师从褚桂亭先生习杨式太极拳,有幸得闻其详,今粗述先师遗意,以飨武林同好。  相似文献   

3.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2,(6):54-54
北京读者张强问: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发劲震脚有什么健身价值? 冯志强答:练习陈式太极拳时,许多人都错误地理解了发劲、震脚,他们不是发劲,而是努劲;不是震脚,而是跺脚。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毫无健身价值,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害。比如,金  相似文献   

4.
陈志强 《精武》2006,(7):47-47
练好陈氏太极拳爆发力,必须懂得柔和刚。所谓柔,就是不用僵力、放松、柔化之意,犹如棉里裹针。所谓刚,就是通过长期放松柔劲的练习,达到极刚强的一种无坚不摧的力。它放松时就像鞭子在没有抖动发力之前,随意折压,完全自然放松,不加丝毫对抗之力。但如果刚劲发力,就像金狮抖毛,无坚不摧,无法抵抗,具有穿透性,这种力就是陈氏太极拳的弹抖爆发力。要打好陈氏太极拳的爆发力,必须先去僵求柔,周身放  相似文献   

5.
翟维传 《武当》2001,(9):17-17
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在太极拳著述中讲“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概括地阐明了拳术中的蓄劲与发劲,更明确地把蓄劲比拟张弓,把发劲比如放箭。这句用语言词虽短,如深入细研,却包含了太极拳技艺中的很多问题,如太极拳总体的阴阳、虚实蓄发之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由我父亲陈立宪先生写于1982年9月,在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之前的文中写到:本简述依陈氏太极拳(小架式)理论,陈鑫拳著为基础介绍,是为给予学习者参与之作用,及做动作之引蒙。  相似文献   

7.
陈氏太极老架式(亦称大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创。他在陈王庭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一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排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称炮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学以刚为主,刚中有柔。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本篇介绍的是老架一路。其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主,节节贯串;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发劲的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  相似文献   

8.
刘骏涛 《精武》2005,(9):26-27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界各门派均有自已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和增长功力的功法,陈氏太极拳十三桩是前辈所传陈式太极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功力增长,有利于规范拳架,同时对养生保健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永其 《精武》2008,(12):5-5
陈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陈氏家谱》所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且名家辈出,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才传给杨露禅,十五代陈青萍传给武禹襄。经过他们多年的学习、吸收、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则仅在陈家沟,没有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邵义会 《武当》2011,(5):15-18
陈式太极拳古朴,练功行拳具有以下特点。一、以松为基练习太极拳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放松,练习陈式太极拳也不例外。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刚柔相济,虚实互换,松活弹抖……。初习此拳不好掌握这些特点,也不好掌握放松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陈式太极拳进行调查,文章以理论为主轴,首先研究和了解什么是太极拳及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分析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在调查研究方面主要掌握其风格特点对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帮助,分析它的技术特点与原理,从而为中老年人长期练习太极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并为中小学在体育课上开展太极拳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月兰 《武当》2013,(8):25
我自幼喜爱武术,自1991年开始习练太极拳,在多年的太极拳习练和教学过程中,使我深刻体会和认识到,练太极拳要想出功夫,那就必须练好"沉"劲。"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裆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身除了脑袋以外,所有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  相似文献   

13.
邵义会 《精武》2006,(5):40-41
太极球功法是太极门练习内功、增加功力的一种辅助功法。由于师承关系不同,太极门各流派所传太极球功法多有不同,如有放球于石槽中的推揉研摸法,有球贴墙壁揉动法,也有运球于身手中的旋动法等。本门所介绍的太极球功法,是一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当年秘传给我的恩师马虹老师的陈氏太极拳系列辅助功法之一。本人跟随马虹老师多年,并得到恩师传授多种陈氏太极拳辅助功法秘诀。自恩师传我太极球功法后,本人坚持常年操练,并请人特制了一个14.5公斤重的大理石球,用于日常练功之用。平时结合练习太极拳套路,潜心研习太极球功法,拳球结合,相辅相成。经过多年实践,感到自身内气充盈,身腰力厚,下盘稳固,受益匪浅。下面介绍的太极球功练习法,就是本人在马虹老师亲授功法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多年练功体悟加以整理的。现介绍给大家,供同道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15.
所谓纯柔无刚的太极拳,是指练习时从头到尾始终以柔和缓慢为主,几乎没有任何明显发劲的太极拳。对于只求健身者来说,自是少有人去深入探讨太极拳的精深内涵及来龙去脉,大家一般只求活动一下身子骨就满足了。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个健身队伍中,却逐渐出现了一些自称曾得太极拳真传的“大师”“传人”,他们著书立说,不遗余力地“弘扬”太极拳,并将“技击”一再贬为太极拳的“末技”。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一种注意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到特殊的作用。我们以竞赛套路中42式太极拳为例,全套42个动作在5-6分钟内匀速完成,其中的深蹲下势、高举腿独立等动作,都是太极拳独特的用力表现形式,其动作和缓,气力相合。作为一个完整套路演练则必须自始至终调整好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一般来说,练习太极拳时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要领是:动作在起身、屈臂、手臂向内收、蓄劲时,采用吸气配合;动作在下蹲、伸臂蹬脚及手臂向外开发、发劲时,采用呼气配合。  相似文献   

17.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太极拳运动十分普及,遍布城乡,近几年来风靡世界,在日本、东南亚各国更为流行。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套路反复练习的训练方法已落后于形势,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更快地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就陈氏太极拳的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进行了探析,以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之美     
在练习太极拳特别是83式陈氏太极拳过程中,愈加感受到太极拳文化、武学内涵之博大深奥,感受到太极拳给人身心带来的逸悦,感受到太极拳的哲学之美、文学之美、武学之美、力学之美和运动学之关。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修炼者功夫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强烈地关注太极拳功夫中的一个名词,那就是太极拳凌空劲。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功夫让大众感觉似有似无、似信非信。陈炎林先生在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曾提到过凌空劲,并这样写道:“凌空劲此劲异常奥妙,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盖因被发者精神已为发者所吸引,无可抵抗;然被发者必须先明沾粘等劲,故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否则发者仍无效。此劲虽奥妙莫测,但学者可不必深求,仅作游戏观可耳。”从陈炎林先生这段话感知的信息是:其一,被“凌空劲”攻击者必须有武术的基本功夫及反应意识;其二,这个功夫很难被习武者学成上身,即使深求也未必会学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