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姆》是英国作家鲁迪亚德·吉卜林的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蕴藏着作家本人复杂的东西方文化观,具体表现为东西方文化的显性对立与隐性融合。然而,囿于对东方文化的隔膜、自身的帝国主义立场以及固有的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吉卜林始终未能走出自身局限,找到东西方文化在对立与融合中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3.
《印度之行》(1924)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惟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福斯特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受压迫的印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是他的无法摆脱的帝国意识使小说叙述不时地流露出今天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在"殖民"意义之外,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构建和谐而平等的人类新秩序的理想则更加显示出小说的永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这是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最为憧憬的大结局,它对赵元任译学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完美演绎了"合流"与"互惠"的译学文化战略观,启迪着当今翻译创作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爱.摩.福斯特《印度之行》中对东西方文化融合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分析了英印之间建立友谊的可能性与沟通的艰难性。福斯特希望以"唯有沟通"的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英印双方在种族、社会和宗教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隔阂以及双方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性,最终导致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失败,证明福斯特"唯有沟通"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6.
《吉姆》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以及故事发生的社会大背景,本文从英控印政策、民族气节和异族通婚三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因素。吉卜林在英国文学史上仍是个十分有争议的作家,解读他的代表作对于完整地解读这位大师也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鲁迪亚德.吉卜林是英国第一个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常青树,却备受争议,文学界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本文通过阐述吉卜林作品的特点,重点分析了"两面人"吉卜林在其作品中渗透的矛盾对立的思想特征,进而从文化、政治以及精神上多维度解读吉卜林,以期对吉卜林进行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探讨了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亚德.吉卜林早期短篇小说《莉丝帕斯》的身份问题。同吉卜林一样,莉丝帕斯兼具印度和英国两种文化身份。然而,处于两种文化边缘,既遭印度人排挤,又受英国人轻视的莉丝帕斯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在追寻中陷入了迷失。  相似文献   

9.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白凤欣  佘平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12-14,22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又是一位哲学诗人。"矛盾的普遍性"的思想统摄着他一生诗歌的创作过程。他认为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其诗歌中体现矛盾的"对照"(contraries)频频出现。从主题思想、语言文字、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分析布莱克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永恒的"对照"手法。  相似文献   

12.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的同性爱题材小说《似水柔情》,以身体哲学隐喻中国人生存的权力关系,既有非常强的现实指涉,也体现福柯等后现代哲学家的理论熏陶,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同性爱题材小说文本。同时,王小波既持有文化批判立场,也存在文化逻辑的内在悖论,在"承认同性爱"与"以同性爱关系隐喻社会批判"中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  相似文献   

14.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英国文坛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可英国文学学者从不拿他与同时代的狄更斯和哈代相提并论,因为他们觉得吉卜林是个谜。在我国,吉卜林是以帝国主义作家的身份被读者接纳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评论界出现了重新审视吉卜林的热潮。在这个背景下,以作家及其作品为例,对吉卜林的多视角阐释是有必要的。在文化视角下,吉卜林是个印度的孩子;政治上,他有与其时代相左的理念;精神方面,吉卜林则是个漂泊的无根人。  相似文献   

15.
低眉与抬头     
1907年,英国文学家吉卜林创作的《老虎!老虎!》,以"观察的能力,想象的新颖,思维的雄浑和叙事的杰出才能"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吉卜林一路风尘来到瑞典,下榻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酒店,准备前来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在酒店门口,吉卜林看到一个卖当地小吃的摊贩,旁边一个七八岁的瑞典小女孩伏在餐桌上正聚精会神地写字。吉卜林好奇地走了过去,他俯下身子,在小女孩身后仔细看着,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小女孩发现吉卜林站在身后,抬起头,  相似文献   

16.
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描写了萨里姆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历程,展现了独立后的印度在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状态。拉什迪通过小说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共存的社会。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小说,可以看出小说中构建的多元化文化与宗教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7.
阐述《郊区佛爷》中父亲哈龙从印度移民到英国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自身的改变,解释了哈龙在东西文化冲突下如何求生,并且通过对父亲哈龙两次婚姻的剖析来体现其已经陷入家庭责任与自我追求的矛盾。通过分析小说中着墨不多,却羽翼丰满、个性鲜明的父亲这一角色,可为挖掘文本所体现的不同种类的冲突、矛盾及其解决之道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20.
金急雨 《初中生》2002,(9):44-45
正当各界注目于美国对阿富汗的攻击行动以及“9·11恐怖事件”满一个月之际,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1日晚间,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籍印度裔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家庭。18岁时,他以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服务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奈保尔1957年以小说《神秘按摩师》开始写作生涯,此作即获得该年的“莱思纪念奖”。此后奈保尔开始稳定的小说创作,作品包括《神秘按摩师》《毕斯华士先生的屋子》《黑暗地带》《模仿人》《身在自由邦》《游击队》《抵达之谜》以及《世界之道》等。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包括“毛姆小说奖”“霍桑登奖”“史密斯奖”等,1971年更赢得了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他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推崇的英语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宣称:“他是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奈保尔有着印度婆罗门的血统,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却生活在英国,用英语写作。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是在后殖民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和交织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特殊背景使他更多关注先进与落后文化的差异,作品有深刻的批判性质。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他是世界性的、流浪的、没有特别的根的作家。英国方面在对奈保尔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中说:“奈保尔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的是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面貌,其中流露出其无法认同其祖国印度与英国的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