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大华先生的《晚清思想史》一书对主题一以贯之,内容言简意赅,引用流畅得体,夹叙夹议,即还原了历史,又常引人深省。对如晚清思想史的逻辑起源、研究主题的探讨等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当然书中也存在如合力论等存在争议的问题。但是,从全书来看,《晚清思想史》不失为一部颇有见地的思想史著作。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郑大华教授的新著《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感觉与以往学界推出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论著颇有不同,这部包括正论6章,加之绪论和结语在内共8个部分52万多字的《晚清思想史》专著,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选择特定的视角重新“还原”和“解读”中国近代思想史,比较好地回答了“思想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称作是一部学科视域中的晚清思想史研究的力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对象。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立足…  相似文献   

3.
一部晚清思想史,也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闽都文化在晚清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林则徐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晚清思想开放的启动有引领之功;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成了晚清民主思想的源头活水;严复系统地介绍进化论,为晚清的思想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清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除林则徐、徐继畲和严复外,还有许多福州人、或虽籍贯不是福州但长期在福州工作(或为官或经商)和生活、深受闽都文化影响的人,也为晚清思想或社会的开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受重视的文学形式,因此,对诗的研究历来极受重视,《中国诗学思想史》即是一本对中国传统诗学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歌的含跨时代上起先秦,下至晚清,诗学思想与一般社会文化思想联系最为紧密,形成了贯穿两千多年的诗学思想演化史。其他如赋论中衰,词论、戏曲论、小说论晚起,皆不能贯穿始终;文论则常会相当多的非纯文学理论,因而,从某种角度说,《中国诗学思想史》可视为以诗学思想为线索的中国文学思想史。 将传统诗学思想与一般文化学术思…  相似文献   

5.
就词学思想史而言,晚清民初的词学思想无疑是最璀璨的时刻,吸引了诸多学的目光。然而正如钻石的熠熠光彩是来自多侧面的折射,这一时期词学名家之多、各家词学思想之间的纠缠错综也是前所未有的。杨柏岭所的《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以下简称《建构》)一书,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作先前编有《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一书),从词学思想的单位入手,抓住词学思想随时世入心趋变的刺激而发生的变化,将彼此有别、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先秦思想史研究的近代学术特色陈其泰一、比较研究和著述的体系性梁启超在先秦思想史领域的研究,首推他论述先秦学术思想发展总向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此书撰于1922年底,约14万余字,在当时是一部名作。作为一部撰成较早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开创性著作...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国内高校纷纷开设中国经济史课程,在构建独立的经济课程体系时,学者们逐渐加强对管子经济思想的教学和研究。甘乃光《先秦经济思想史》、李权时《中国经济思想小史》、熊梦《晚周诸子经济思想史》、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等,利用西方的近代经济理论学说,结合中国古籍中的文献资料进行论证,将管子经济思想纳入教材进行授课和探究。这为中国经济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学者了解和深入研究管子经济思想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晚清女权运动从属于民族解放运动,以民族解放为目的提出女权要求,是晚清女权思想的主流。作为晚清女权运动喉舌的妇女报刊,其女权思想大致逃不出这一范围。但是,不同的妇女报刊,由于创办人和撰稿人的不同情况,在女权问题与民主解放的纠结中,呈现较大分歧和差异,显示了晚清女权思想的复杂性。以《女子世界》、《中国新女届杂志》和《天义报》为中心,便可以一窥晚清时期妇女报刊女权思想的三种倾向:激进民族主义、温和主义、女权本位的无政府主义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思想小史》的简明与常乃德的写作目的是分不开的,该书中对于近代思想的探讨是其重要特点。了解常乃德对思想史分析和生物史观的异同,以及后来关于思想史理论的一些重要看法都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此人此书。  相似文献   

10.
赵春晨先生新《晚清洋务巨擘——丁日昌》于2001年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读之后。觉得此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