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哈尼族梯田灌溉管理系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农田水利是梯田稻作的命脉和灵魂。梯田的开垦和沟渠的开凿与管理方法显示,传统的哈尼族梯田灌溉管理系统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山区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梯田耕作是哈尼族千百年来的主要生存方式。从现代文明角度看,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形成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梯田文化制约和影响下的哈尼族地区相对滞后、保守。然而,今天对以梯田文化为轴心的哈尼族地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将成为引导哈尼族人民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森林经济是以森林作为全部或部份要素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森林及其附加的生产、交换或消费等经济活动。在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循环共构的哈尼梯田文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森林是哈尼人的摇篮,是梯田文化的源泉。哈尼 阿卡族以森林为中心的图腾文化具有生态文明的特征。梯田农耕经济和森林经济是哈尼 阿卡族经济生活中两足鼎立的二大支柱,而森林经济是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成分,是哈尼族梯田文化的新发展,是21世纪哈尼 阿卡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4.
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梯田及建基于其上的哈尼文化。经济诉求的愿景让"沉默"已久的红河哈尼梯田走上了申遗之路,当地政府也因此展开了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然而,在梯田保护与开发中,文化持有者的诉求被忽视了。还文化持有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声音,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5.
梯田农耕与哈尼族饮食文化——以哈尼山寨箐口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农耕,其饮食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从哈尼山寨箐口村的调查可以看出,哈尼族的饮食结构以稻米为主食,以梯田农耕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副食和饮料为辅,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6.
浅谈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前景与开发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元阳哈尼梯田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尼子孙,面对纷至沓来的"旅游风爆",本文通过浅析元阳哈尼梯田的丰富内涵,揭示哈尼梯田文化的旅游前景,从而提出开发保护元阳哈尼梯田资源的建议和构想,以便有关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言,如何提高人们文化消费能力是重中之重。就目前而言,哈尼梯田地区文化消费能力相对低下,文化旅游开发不足,特别是其重点开发项目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基于针对环哈尼梯田圈(主要是元阳县地区及其下辖区域)文化消费现状的实地调研,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将会有助于哈尼梯田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认知和调适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包括对水环境的认知、水利技术和水资源管理三个方面。以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在水文化三元结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元阳哈尼梯田水文化中森林资源分区管理、水神祭祀活动、护林员制度、冲肥入田法、沟渠系统、沟长制、分水制和偷水惩罚制8项内容的传统和变迁过程,哈尼族梯田水文化传统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哈尼梯田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球化、新媒体技术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模式转变的视阈,民族地区的在地性文化成为特色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红河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当下,哈尼梯田文化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来看,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无疑契合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有利于促进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哈尼梯田的保护原则是动态保护与多方参与,保护途径是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和实施生态补偿。我们的研究从PPT模式入手,探索如何应用PPT模式,将哈尼梯田遗产地生态保护与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腊姑同株哈尼梯田总面积达5000多亩,位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重点保护片区之一。开展基于PPT模式的乡村生态旅游,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首选战略。通过实施PPT战略,有利于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物质生产的核心内容。哈尼族在长期的梯田农耕过程中结累了相应的耕作技术、管理方式以及梯田生态机制。但20世纪下半叶,农村社会体制的变迁、人口大幅度增加、市场经济、农村劳务输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哈尼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梯田传统农耕机制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梯田经济、乡规民约及社会习俗中,不断调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对哈尼梯田良性运转、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梯田旅游前景与梯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梯田旅游,顺应了市民及其它人回归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推动哈尼梯田旅游成为红河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二部分分析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的重点说明了哈尼梯田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哈尼梯田旅游也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梯田不仅是一种农业景观,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景观资源。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在申遗过程中,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日益得到重视。但遗产旅游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将对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前景产生根本性影响。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梯田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必须在改善可进入性、产品和市场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社区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梯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民族 ,各少数民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哈尼族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无意识到有意识、个别到群体逐渐普及、循序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 ,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和渗透 ,二者相得益彰 ,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滇越边民以地缘为条件,以族缘、亲缘为纽带的跨境流动非常频繁,并在中越两国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从"江外三猛屯方"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双方哈尼族边民的跨境流动受中越两国关系影响甚大。市场经济时期,双方边民以族源、亲缘为重要纽带的跨境流动呈现出经济性流动占主导与经济利益优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文化因素,这些和谐文化因素贯穿于哈尼族的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哈尼族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具有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念,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吸取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因素进行挖掘和研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妇女作为哈尼社会中占一半的人口,她们也是文化的载体,她们身上保留了哈尼族传统习俗中的很多文化内涵。又由于妇女们长期以来与外界的联系较男性要少得多,因而她们身上保留的传统文化要多于男性。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她们身上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更深层面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哈尼族妇女的变化及这种转型对整个哈尼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