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实现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体系、终身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环境、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变革;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试验区;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建立完善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督导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2.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决定了相关制度改革的边界。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制度改革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展开,其中基础教育是重点,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改革的教育制度包括学生培养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投入制度、入学招生制度、办学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城乡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公平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不同性质的教育公平对于相关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3.
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从城乡教育均衡到城乡教育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教育均衡和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两个政策术语,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城乡教育发展状况的科学研判和对城乡关系宏观政策的积极回应。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对城乡教育均衡概念的丰富、发展和超越,并具有教育目标的城乡共生、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教育对象的城乡交融等三个方面的政策意蕴。当前必须通过继续实施对农村教育的积极补偿、探索多样化的城乡教育供给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交流互动等措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要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人们对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认识尚处于模糊阶段,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刻分析。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策略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心在农村教育,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在建立城乡一体发展的教育机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着力点在解决非农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终结目标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目标。近年来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教育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政策的制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要以发展经济、完善教育制度为依托,更有赖于树立公平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城乡教育统筹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重庆市作为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实现城乡教育统筹,促进农村和城市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科学发展观为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寻求理论支持,从教育的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的结果三环节分析城乡教育中存在的公平性问题。最后,基于科学发展观为实现重庆城乡教育统筹的路径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重庆市城乡教育的差别与公平,主要反映在城乡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方面。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投入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是重庆城乡教育之间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要实现重庆市城乡教育一体化,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需要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建立标准化的财政投入机制、平衡城乡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乡教育统筹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分析目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助推城乡教育统筹的具体措施,为实现城乡教育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城乡教育一体化及其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在教育领域的要求和目标,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演进与发展逐步清晰、明确的;提出这一教育发展思路的目的是消除教育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城乡整体意义上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推动教育公平.为了顺利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从教育管理、投入、人事等七个方面构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关系是指政府在对待和处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问题时所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城乡教育关系制度有着自身的变迁规律,它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利益主体的互动共同决定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城乡教育关系制度变迁的诱因,教育利益主体的互动是城乡教育关系制度变迁的直接推动力。在教育利益主体的互动当中,政府是城乡教育关系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社会与个人是城乡教育关系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教育关系的变迁规律,对当前进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乡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教育差异主要表现于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教育师资几个方面的差异.为此,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城乡教育投入,减少投入差距;改革高考录用制度和贫困生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2.
王勇 《教学与管理》2012,(12):16-18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重要表征和必然要求。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城乡教育差距和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对数与城乡教育差距的对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相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来说,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对城乡教育差距有更显著的影响。并且,我国的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都是城乡教育差距的单向Granger因果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育公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乡一体化战略也在逐步实施。社会各界都愈加关注和重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本文在阐述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在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的观念和制度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博览在线     
《广西教育》2011,(14):24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解读苏州大学郭彩琴教授在《人民教育》上撰文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从城乡社会整体出发,通过整合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从制度上讲,城乡教育一  相似文献   

16.
城乡教育差距最终体现在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上.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对于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以“投入-过程-产出”的系统化观点描述教育质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完善系统的教育质量监测与公示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督导评估与改进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保障,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高速发展的国家。由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城乡间趋于一体,城乡交流日益密切,城乡教育的差距上升为教育的主要问题。城乡教育一体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瓶颈"。  相似文献   

18.
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进入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阶段。在"行政区管理体制下"和"跨行政区合作体制下"存在多个层次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主要是教育的"半郊区化",县镇与乡村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主要是农村教育的"过度城镇化"。要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财政与管理体制,建立与双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隔离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变化过程;相应地,我国城乡教育政策也经历了由城乡二元教育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嬗变过程。反思教育政策嬗变过程,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对价值理性的高度关注应为教育政策嬗变的应然价值取向;教育政策嬗变模式应常规变化模式与“范式”转换相结合:教育政策嬗变方式应政策延续与政策终结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日益突出。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表现为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以及城乡教育结果不公平。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对策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城市化步伐;改革现存教育制度,使教育均衡发展;树立教育公平理念,进行弱势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