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薇 《文教资料》2008,(33):28-30
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开篇巨著.在诗中艾略特通过多种现代主义技巧塑造了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形象,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的精神荒原现象.本文试从诗歌中的意象及女性意识方面探讨现代人的人生幻灭的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学中的虚无主义自产生至今,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主要作品中都有虚无主义的影子,表现了诗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无奈与绝望。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空心人》中的每一诗节都存在着虚无主义的各种意象,通过诗人对于死亡世界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怀疑与否定。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一篇杰作。本文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独白的分析,揭示出其潜藏在爱情后的深层主题:社会的病态及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4.
以T.S.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戏剧独白的手法、以及融入其中的"非个性化"诗学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其抒情主体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T.S.艾略特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上,却往往忽视了其3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其30年代的诗歌《科里奥兰》与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诗歌意象和其"客观对应性"的分析,探讨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指出其包含的主题——寻找"旋转世界之静点"是艾略特诗歌的一条隐线,以期通过分析艾略特这一隐藏的诗歌主线,更好地理解《荒原》与《四个四重奏》的关系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现代英美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而威廉姆·布莱克仅被他自己的时代认定为"疯子"诗人,直至本世纪40、50年代,他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才得以被全面认识.笔者通过仔细研读两诗人的大量诗作,发现布莱克预言式的写作风格--主要在意象运用方面--在艾略特的作品中极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意象运用的复杂性;二、意象运用的新颖性;三、意象运用富有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的传统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以他的传统观来研究他本人同样合适。他受到多种文学传统的影响而进入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受到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象征主义诗歌、古典主义和玄学诗派,而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较为复杂。他曾强烈地反对浪漫主义,但他又没能脱离浪漫主义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早期更是如此。他反浪漫主义与受浪漫主义影响并不矛盾,与他对传统的重视也不矛盾。  相似文献   

8.
卞之琳和穆旦的诗歌创作都曾受过英美现代主义文学领袖T.S.艾略特的影响,但表现却有所不同。卞之琳的诗歌在形式和手法上都借鉴艾略特的同时,明显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许多审美特征;穆旦的诗歌表面上完全西方化和背离传统,但在其精神内涵和艺术手法上,古典和传统的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序幕和前奏,诗篇中凌乱的思维碎片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关键词。本文从这一关键词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情歌》中支离破碎的语言表象下面所隐藏的完整连贯的概念化表征,并试图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诗歌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爱伦.坡的诗歌无论在主题还是在审美观上都具有超前性,与后来兴起的象征主义诗歌多有相似,备受象征主义诗人的推崇,爱伦.坡也因而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追求音乐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以忧郁悲观的主题居多,远离现实,总是驰骋在遥远神秘的古典世界中,具有独特的象征主义美感。本文选取其诗歌作品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探讨他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以及他在诗歌创作表现的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