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是西汉六安国历代诸侯王、王后及其臣僚的陵墓区,据推测此墓是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的陵墓,其发掘是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该墓的出土文物和六安国王陵区的发现对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制度以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王陵墓地进行主要的评估,确立未来保护的目标与原则,制定出适合长远发展的保护规划,为墓地将来的利用提供一份有依据的、有可行性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2.
六安双墩汉墓基本具备西汉诸侯王陵的特征,但对墓主人身份的确定,不宜取铜壶"共府"铭文为核心证据,因为环绕双墩墓"共府"铭文的证据链基本上并不指向刘庆.事实上,"六安飲丞"封泥等物件在确定墓主身份时更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4.
汉梁王陵位于永城县北30公里的芒山,是汉代梁国的王陵墓地。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大中型汉墓19座,另有大量小型竖穴土坑墓。汉梁王陵的发现发掘不仅印证了史籍记载的梁国的富足与强大,它还是我国目前所知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的一处汉代诸侯王墓地,汉梁王陵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汉代诸侯王葬制、葬俗以及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庆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考古·文物学科主编.从事考古工作40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先后主持过秦都成阳城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著名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开拓性成果.2009年1月19日上午,笔者就进入新世纪近10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国文明的起源、都城和帝王陵考古、考古方法论、邯郸赵王城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与考古学的关系等学术前沿问题与刘庆柱先生做了长达20000余言的访谈,同时还约到了刘先生的<关于赵王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一同发表,以鄉读者.  相似文献   

6.
王杖制的推行是汉代保护老龄权益的重要举措,它于西汉初年确立,又于西汉中后期进一步发展,并被东汉王朝所继承。它赋予了杖主诸多权益。在施行上,也表现出时间长、范围广、受杖率高以及执行力度大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对赵王陵出土玉片进行分类考察,总结其形制特点,将之与汉代玉衣片和战国燕下都铁胄、秦陵石铠甲以及汉代铁铠甲甲片形制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赵王陵玉片是与汉代玉衣片不同的玉铠甲片,初步解决了赵王陵玉片的性质问题。并从赵国历史上分析以玉铠甲作为殓服的社会原因。同时简要分析了战国玉铠甲和汉代玉衣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遗址,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殷墟以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为核心区域,这两处遗址被同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大遗址这一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从大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大遗址保护规划、大遗址保护技术、考古发掘与大遗址保护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有关大遗址保护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西汉,占据经学圣坛的是今文经学。作为古文经学的《左传》,汉初并未受到重视。从西汉末到东汉,汉代经学围绕着《左传》进行了四次大论争。包括刘歆与太常博士、韩歆与范升、贾逵与李育以及郑玄与何休的论争。两汉经学经过几次激烈的斗争,古文经学终于取代了今文经学。《左传》以其本身内容与价值上的优势,奠定了自己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