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门八方拳     
白云龙 《精武》2007,(11):49-49
八方拳又称八步连环拳,是明清之际流传于回族教门中的一种独特拳术,全称圣门八方拳。其拳分上下八路,八八六十四式,左右相同,虚称一百零八式。此拳以走转为主,据传此拳系八卦掌的一个分支,但拳理却不相同,表似八卦,内类查、花,步法迥异,以"走三步退一步"为原则,退一步又是下一式的第一步,又称作"三步一冲拳,收必往回返",进也是退,退也是进,忽进忽退,诡异多变,七步并一步,有脚踏七星之说,连绵不断,最后形成8字一圈。此拳身如腾猿,掌如牛舌,刚柔兼备,动静互参,循环往复,动作简单明快,短小精湛似心意拳,技击性非常强。套路中没有一个多余动作,中段插花加一亮相动作以提高兴趣,  相似文献   

2.
推手的技巧     
邵义会 《精武》2006,(7):41-41
在太极推手中,制敌取胜的招式固然重要,但打拳讲求劲道,推手同样如此。下面仅就推手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见解。一、初学推手学什么学习推手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基础, 应当从挽花开始(包括单挽花、双挽花)。然后练习合步推手(定步)、顺步推手(一进一退),而后是大捋,最后练习活步推手(花脚步、乱踩花)。这里特  相似文献   

3.
黄文彬 《武当》2023,(10):14-15
<正>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双人徒手对练方法,是培养和训练周身皮肤神经触觉灵敏度和身体感觉的运动。它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阴阳相生相克);以“八法五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技法;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为原则。在两人相持的情况下,以巧制胜,是所谓“四两拨千斤”的竞技性运动。太极拳推手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单推手双推手和大捋等训练方式。为什么练习太极拳要学习推手呢?吾拙见认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4.
通背快手制敌法是通背一百零八制敌法中的拳外之拳,法外之法.是在战场决斗中拳腿变法,巧中生巧,以快制慢、以巧判拙的击技方法。实战中以拳(掌)、腿、步相辅相承,互辅互生,全身肢体协调,气血平和,攻得进,退得出,刚柔相济、快慢相合,内含三折九扣,八护八断,冷急脆快之法。实战中突出一个快字,打在前,连手连击,手脚齐发,拳步齐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一手二手连三手,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5.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功练习、拳架套路练习、推手和散手练习三部分。 在推手练习中又分为单人推手练习和双人推手练习,就是把拳架套路中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结合步法的“进”“退”“顾”“盼”“中定”,通过单人及双人练习,更好地运用到对抗实战中去。在此,我把跟陈正雷老师学练的单人推手的训练方法整理出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通背缠拳《拳经总论》考证 山西省洪洞县所传的通背缠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称之为陈氏长拳),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1777-1781年.由河南郭永福传授于洪洞县苏堡村天官府第内的诸多武艺爱好者。郭永福,一说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的陈有孚.因打死强抢民女的富豪恶霸在逃,  相似文献   

7.
太级推手是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各太极拳学派在借鉴吸收我国古代民间武术对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创新发展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拳术竞技运动.它在民间流传极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各学派推手内容不同,方法也不尽一样,但它们的推手都是与自己的拳架姿势相统一、相吻合的.传统推手包括;单手推挽(单推手)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和四隅推手四大项目.其中单手推挽是初学入门练习的一种基础推手方法,它又分为平圆、上圆乱环(粘手);一般单手推挽只练定步,即原地单推手.在原地单推手推熟的基础占再练活步单推手,从原地双推手到原地四正推手,要经过按化、捋化、按捋、捋挤和压腕、按肘等多种推法专项练习,逐渐奠基四正推手.  相似文献   

8.
虎扑推手     
在中国拳术里,特别是在内家拳术中,推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练功方法。推手,显著区别于盘拳架、散手。《孙禄堂武学录》云:"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相对于散手训练,推手训练概为基础。通常说的推手,指太极推手。它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的综合运用,具有修身性、健身性、技击性。推手的形式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笔者根据练拳实践,介绍一种两人对练方法,姑且以"虎扑推手"为称呼。  相似文献   

9.
杨德茂先生出生于1910年,居住京城。一生中对大成拳(意拳学)情有独钟,非常酷爱拳艺,在王芗斋老前辈精心调教下,对拳学要义能心领神会,拳技功夫在原有基础上很快又上一层。在同门公认推手功夫技术第一,获得推手功夫绝妙赞誉。杨先生品行高尚,敬师长,爱晚辈,尚友情,以诚信待人接物,一生为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木子 《中华武术》2004,(3):27-27
我是马虹先生《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三本书的读者与后学者。我喜欢陈式太极拳表现的劲力和刚柔相济优美的拳架风格。因此,我研究了陈派太极拳的历史。陈式太极拳强调技击时既要用意,又要用劲或力,当然,强调的是用阴阳相济的巧力(没有拙力、笨力、蛮力、直力,而是松活弹抖的整体力),“用意”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由我父亲陈立宪先生写于1982年9月,在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之前的文中写到:本简述依陈氏太极拳(小架式)理论,陈鑫拳著为基础介绍,是为给予学习者参与之作用,及做动作之引蒙。  相似文献   

12.
吴氏太极拳简介创造人吴泉,北京大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家学,并在其你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改,加以泣色,形成一个新的脊流。吴氏太极以化著不断。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又不显拘谨。推手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安动,以化风长。吴氏太极拳当代主要传人:王培生。今年八十岁的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老师仍不服老,每天忙着著书立说,授徒课业,记者采访他时,都难以谋面。王老师受业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还得过师爷王茂斋老先生的传授,故年轻时就出类拔军,技艺出众。他十几岁进就开始教拳,至会已传拳六十年,所授学生不…  相似文献   

13.
孙建国 《武当》2013,(8):22-22
武李家传太极拳徒手套路有三套,而现在世面上流传的只有一套,内涵也大不相同。三套内容皆由武禹襄祖师(广府东街)与(广府西街)二甥李亦畲、李启轩共同研创。分别定型于1857年一路中捋架、1859年二路炮捶、1862年三路小架。打手习练有三种,分别为定步推手、活步三步半推手与散手。秘传功法有三层,分别为"拥、撞、飘"。三套拳架、三种打手、三层功法,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和功夫逐步递增的层次。其套路和功法就好似学生上学一样,先上小学,次上初中,再上高中三大阶段。初级阶段先习练基础内桩功和一路中捋架套路,就相当于上小学打基础。主要目的是为了习练内外三  相似文献   

14.
2017年是我第二次参加中华武术大学堂名家讲堂形意拳班了。上期在杭州的大讲堂,李克仁先生系统教授了形意拳三体式、五行拳、五行连环拳、形意拳国家一段套路等。随后一年中,我遵照习练,逐渐感觉到初窥门径。看到《中华武术》杂志上介绍,今年李克仁老师继续在大讲堂任教,传授形意十二形拳,当即决定报名参训。  相似文献   

15.
邵义会 《精武》2006,(5):40-41
太极球功法是太极门练习内功、增加功力的一种辅助功法。由于师承关系不同,太极门各流派所传太极球功法多有不同,如有放球于石槽中的推揉研摸法,有球贴墙壁揉动法,也有运球于身手中的旋动法等。本门所介绍的太极球功法,是一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当年秘传给我的恩师马虹老师的陈氏太极拳系列辅助功法之一。本人跟随马虹老师多年,并得到恩师传授多种陈氏太极拳辅助功法秘诀。自恩师传我太极球功法后,本人坚持常年操练,并请人特制了一个14.5公斤重的大理石球,用于日常练功之用。平时结合练习太极拳套路,潜心研习太极球功法,拳球结合,相辅相成。经过多年实践,感到自身内气充盈,身腰力厚,下盘稳固,受益匪浅。下面介绍的太极球功练习法,就是本人在马虹老师亲授功法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多年练功体悟加以整理的。现介绍给大家,供同道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戈 《健身科学》2009,(11):51-51
1.…………车7进2 2.炮三退四炮6退1 3.车二进九士5退6 4.兵四进一将5平4 5.兵四平五将4进1 6.车二退一将4进1 7.车二平四后卒平6 8.车四退五卒6平7 9.兵五进一象5进3 10.车四平五(红方胜定) 飞鸿脑子有点乱,想来想去觉得不对头。不该输呀,这棋怎么会输?哟,我干嘛花一步棋弃车呀,我直接炮6退2叫杀不行吗?明显快一步!车我不要了,他爱吃吃去!刚才我明明都想好了,走炮6退2的,怎么突然又改主意了?  相似文献   

17.
魏坤梁 《武当》2008,(1):19-20
一、历史背景 许禹生弟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的《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清末遗老宋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势太极拳大同小异,时年已七十。名家纪子修、吴鳢泉、刘恩绶、姜殿臣诸教师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从学于宋。”吴镒泉先生(1870-1942年)其时正当壮年,与其他拳家当时在北京(北平)都已颇负盛名,与年已耄耋之宋推手居然被任意摆弄,可见这位曾被袁世凯聘为幕客的宋书铭先生拳术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候。吴图南弟子于志钧在《太极推手修炼》一书中说宋氏拳有与杨式太极拳不同的特点,吴继泉将其与杨式小架相融合从而编成了吴式太极拳,据沈寿在他所校《太极拳谱》一书中说,宋书铭于1916年让他弟子传抄他家世代秘传的拳谱,其中不少内容也是杨氏古谱中所没有的,宋氏与杨氏也无交往历史。而另一方面,沈寿在《太极拳谱》一书中写道:“又据前人考证认为,宋书铭的基本拳法(包括太极推手在内)以及宗谱的一些拳诀,其理法均与当时在北京流传的杨式太极拳相合。”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岁末,北京已是严寒料峭,冰封雪冻。可是,一群来自香港的武术爱好者,却不顾北方的严寒,来到北京中意武馆,向北京的意拳传人姚承荣先生请教拳艺,和武馆的学员交流切磋。室外虽然是地冻天寒,可是这些在一起推手交流的意拳爱好者一个个都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整个练功房内热火朝天。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2006,(1):39-39
2005年11月26日,北京市意拳研究会、北京市王芗斋意拳发展中心在青年湖畔举行了王芗斋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大会邀请海内外意拳(大成拳)组织共同参加,举办了学术论文报告、意拳推手、散手交流比赛,以及扫墓活动。本次活动参会人员有200多名。  相似文献   

20.
王迎峰 《精武》2007,(12):59-59
推手是为了训练懂劲和"化中打,打中化"技击方法。推手不外乎两种情况,进攻与防守。得势而进,势去而守,守而不利则退。在何种情况下进,怎么进?何时退,又如何退?这是非常关键的。进攻不好等于"羊入虎口",退而失势便成为"虎扑羔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