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博渊 《教育》2013,(2):58-59
人们在介绍什么人的时候,往往喜欢闭着眼睛拔高,说他精通多少多少门外语。每当听到此类说法,我都会摇头。我并不是瞧不起什么人,而是从根本上认为外语是无法说“通”的。在我看来,外语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技能。学问可以说通还是不通,比如说张三精通佛学,李四精通星相学,王二麻子精通法律,这些说法都没有问题,就是不能说谁精通外语,如同不能说谁精通骑白行车,谁精通跑步一样。  相似文献   

2.
许可 《沧州师专学报》2012,(4):96-99,110
毛泽东诗词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诗词意象丰富,形神兼备。外在的神采和内在的灵韵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体现。就其英文版本而言,就有十几个。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给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毛泽东诗词的形、韵之美和意象关是英译的关键,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分析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使读者从英译角度更好地欣赏毛泽东诗词。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乃“问题中人”。他致力于乡村建设不可能只是为了实现泰州学派的平民化的、大众化的学风;毛泽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他一访延安无涉;他与毛泽东冲突,我们只谴责后,无疑有失公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曾不断地进行认识与探索。他曾相信改良主义,继而相信无政府空想主义,最后才走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发表了许多光辉的思想,但也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错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无论是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败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外语     
鲁迅不仅能正确、纯熟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精通多种外语。他以外语做工具,介绍外国进步文艺作品,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生中,他介绍了十多个国家的现代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共约三百一十多万字。外语是鲁迅从事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鲁迅说:“关于研究文学的事.真是头绪纷繁,无从说起;外国文却非精通不可,至少一国,英法日德都可,俄更好。”鲁迅精通日语、德语,熟悉英语、法语,学过俄语、拉丁语。  相似文献   

6.
邵建新 《教书育人》2005,(11):60-61
毛泽东的“一字师” 1952年元旦,原在东北大学任教,后调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的罗元贞写信给毛泽东,趁着向毛泽东祝贺新年的机会,汇报了自己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体会,并就对他尤其喜爱的《七律&;#183;长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首诗颈联“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浪”字,与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读者,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文从翻译学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英译版本进行了分类评价探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毛泽东诗词作品,传播中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用“奇人、奇事、奇招”来概括毛泽东的养生习惯,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跟医生的关系长期以来也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的。保健医生们经常会听到他说这样的话:“要是都按照你们说的去做,那我就没得活了。”有时候脾气上来,他甚至会说出更极端的话:“医生说的那是放屁!”于是在他的生活中,形成了一套既吸纳了医生的部分意见、又有他自己个性特色的“毛氏养生术”。曾有医生试图让他改变作息规律,彻底改掉熬夜的坏毛病。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不是不想改,而确实是改不过来了。毛泽东大半生总在同失眠作“斗争”。对于睡眠,毛泽东心里有一个“度”,如果连续若干个小时不睡觉,大脑感到疲劳,心理暗示就会自然起作用:“该还债了。”工作人员都知道,每当主席决定休息,躺在床上盖上毛巾被做入睡的准备时,总会快活地大叫一声:“不得了啦,讨债的又来了!”。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送给罗瑞卿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罗瑞卿认为是表扬他,意为“官清如水”。1965年罗瑞卿挨整时又想起这两句话。毛泽东送他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水清”“至察”非指为人的清与浊,而是指对人的宽与严。  相似文献   

10.
任弼时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自遵义会议初步确立到“七大”最终确立,历时十年。在这一过程中任弼时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他抵制了张国焘控制二方面军的图谋,并最终促使其北上与中央会合,从而加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在共产国际争取了对毛泽东的支持,对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领导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和基本确立起了关键作用;在延安整风期间,他协助毛泽东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最终确立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已有80年的历史,直至今天仍陆续有新译本出版。本文研究分析许渊冲译本《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与杰里米·英格尔斯译本《伏龙:毛泽东诗词中的孙子兵法》中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究这些译本如何呈现毛泽东诗词中的红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晚年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发展与贡献武育香关键词毛泽东,唯物史观,发展一、根据时代的特点,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理论毛泽东曾经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说:“现在是全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全世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该文在分析基于美育的"毛泽东诗词英译赏析"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运用美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理据,探索了基于美育中音美、形美和意美的"毛泽东诗词英译赏析"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方案,也为毛泽东诗词的英译赏析提供更多视角。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依据毛泽东所作的《批注集》,对他的哲学思想特色的形成过程,作了初步的探讨。毛泽东的哲学生涯始自于延安时期。他在研读哲学时,始终关注的是对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抗战初期国内阶级矛盾变动情况的分析。“实践”和“矛盾”范畴,是地哲学思考的中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毛泽东以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为依托,咀嚼、吸收和消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即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事实上,毛泽东一直不赞成“终身制”,他不止一次提出要辞掉他担任的主席职务,只是没有获得党内同意。[编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客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冯友兰与毛泽东没有联系。共和国成立之后,想要实现“建国梦”的他必须同毛泽东打交道。第一次交往给冯友兰的感觉是“像雨又像风”,有酸也有甜。毛泽东说的一句话,他昕了老大不快。后来经过30多年的磨练,他终于理解了那句话的含义。一个会开车的朋友告诉他,开车开到熟练的时候,车就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车的四个轮子,就像自己的两条腿,来往走动,不出差错,这就是“化”。这使冯友兰懂得了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光学会些词句不行,要“化”。“化”了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和哲学研究中去。而这又绝非短时期内所能奏效的。所以,他所说的在5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重写《中国哲学史》,在毛泽东看来是不实之词,故回以“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相似文献   

17.
陈观子 《现代语文》2009,(6):116-120
毛泽东诗词富于神话色彩。他引用了不少古神话人物,这些古神话人物和人民平等相处,见证了人间的天翻地覆,成了今人用以和自身作对比的参照系,及观照自己的平台;他创造的今人形象高大、力量巨大、理想伟大,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是巨人族的再世,颇具“神性”。毛泽东诗词有如此浓烈的神话色彩,是由毛泽东“第一等的襟抱”及他的诗词“人定胜天”这个主题决定的。而其神话色彩,将其诗风的崇高美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英译是十分艰难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到诗词格律,还要推敲选词造句,更要领会字里行间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本文以详实的翻译语料,以毛泽东同志诗词中“山”的意象英译为中心,从特指、形意、传说和泛指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如何有效地补偿英语读者中国文化语境的缺损,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毛泽东对革命的论述中,有些内容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例如,毛泽东概括了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革命。其中却不包括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其中蕴涵着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深刘理解。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性质的革命基本结束后要及时向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转变的思想,以及将经济革命称作党领导的“第二个革命”的思想。反映了建设时期他对革命的新思考。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地位的评价,则使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视角从识他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世界伟人毛泽东的著作的英译,在中国对外宣传、促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尝试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分析毛泽东著作英译中所采取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