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娟 《宁夏教育》2006,(12):65-65
练习课上,我把全班的数学补充习题发下去,要求同学们先订正错题,再完成下一个练习中的部分习题。不一会儿,小磊便把他的本子递到我面前跟我说:“老师,这道题你批错了!”“是吗?”我自认为批作业很细心,便有点怀疑:“哪儿批错了?”“我这儿没错。”他又指了指那道题说:“你怎么还要圈出来?”  相似文献   

2.
去年寒假前的期末考试时,一道阅读题难住了上二年级的女儿。她竟对监考老师说:“老师,您告诉校长把这道题去掉。”“为什么呢?”老师和蔼地问。“这道题我不会。什么又‘有条件’又‘没条件’的。”孩子嘟嘟囔囔地说。老师说:“这段话是书上的,动动脑筋,好好想想。你能理解它的意义。”尽管监考老师一再鼓励,女儿还是没能做出这道题。考试后,女儿来到我面前,面有难色,说有道题不该出,理由是她没有做过。为什么遇到没见过的题目就束手无策?是真不会吗?不,是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没做过的就不该出”这是孩子的逻辑,这种…  相似文献   

3.
那是一次语文作业,有一位学生对一道语文阅读题只字未写。对这种行为,我非常气愤,当即在阅读题后写下“态度不端正,难有长进,望你反思”的评语。第二天,评讲练习题时,我当着学生的面,没点名地批评了他一顿,性格内向的他愤愤地低声说:“搬书匠……”当时我心中的无名之火骤然升温。但理智战胜了情感,我决心问个明白,弄个水落石出。中午,我找来了他,他忐忑不安地来到我面前。我发问道:“你为什么不做?”他极认真地说:“这道题有误,老师你看看。”我重新审视了这道题:“六岁时,我和爸爸在院子里栽下一棵白杨树,并在上面做了记号,三年后这记号比…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老师的两节课。这两节课设计巧妙、视野开阔,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居高临下把握数学”的理念,尤其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华老师进退自如的教学艺术令人赞叹不已。一、欲擒故纵,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课始,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计算器图片,让学生自问:“我会用计算器吗?”学生兴奋地回答“:会!”这时,华老师故作惊讶状:“你们都会了,用不着我教了?来看看这几道题,你们会用计算器做吗?”接着出示了三道计算题。设计这三道计算题,华老师可谓煞费苦心。第一题是57734+7698,用计算器即可直接…  相似文献   

5.
一、现象现象一有位在小学数学成绩蛮好的孩子,到了初中却感到学习数学有些困难,成绩在不断下降,于是来找我这个曾教过他的小学老师指点迷津。我猜测他对数学课本可能十分陌生,果然,他说数学课本他从来就没有读过,还说:“学数学就靠听课、做习题。”现象二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讲授了30分钟新课后,留10分钟给学生做练习。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还在看书,没做练习,就上前催他动笔。学生说:“刚才没听懂,想把书看懂了再做。”老师却撂下一句:“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二、反思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老师还在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  相似文献   

6.
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要求:1.…  相似文献   

7.
日前,我惊讶地看到这样一幕:一位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把他的作业本哧啦哧啦撕成碎片,掷在地上,继而怒不可遏地训斥:“这几道题,我在课堂上都讲过,你还错成这样,你的脑子进水了吗?换本子重做——每道题做10遍。”老师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就地转圈;而那位学生则如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身体颤颤地蔫在那儿,一声不吭。  相似文献   

8.
一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得了68分。教师却在他的数学考卷上批了“68~98”。 教师把这位学生找来,微笑着对他说: “你看,这道题做错了,主要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把概念搞错了。如果你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把概念搞清楚,凭你的聪明才智,这道题,你完全可以做对,你可以得78分,是吗?” 学生信服地点点头。 “你再看这道题,我记得,同样类型的题,你有一次在作业中也错过,可是我记得,你后来改对了。怎么这  相似文献   

9.
下午放学后,儿子告诉我:明天他和班上的另外两个同学将参加学校办的“爱我中华”知识竞赛,老师要求他今天晚上要把有关内容熟记。为此,晚上我还特意为儿子进行了模拟测试,见他对答如流,我心中充满了希望,相信他明天一定能胜出。第二天下午放学,在回家的路上,我焦急地问儿子:“今天知识竞赛,你获奖了没有?答对了几道题?”儿子爽快地说:“答对了!”我追问道:“答对了几题?”儿子说:“三题,不是,两题。”我又问:“是三题还是两题?”儿子想了想说:“好像是两题。”我见儿子答话含糊,就严肃地说:“到底答对了几道题?”这时,儿子小声地说:“是两题…  相似文献   

10.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5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4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要求:1.…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失误     
这是一堂数学练习课.课已过半,按照预设,我把60 ()<65、40 50>()两题很自然地写在黑板上,并习惯性地问了句:“括号里可以填什么?”由于以前已学过并做过此类练习,所以很快有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尤其是后面的一题,学生说的答案很多.我追问道:“括号里可以填的数多吗?”“多!”“那到底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2.
奥特曼接受了一项最新的任务,把一名叫“数学博士”的怪兽擒住。令人想不到的是“数学博士”承诺:只要奥特曼做出一道数学题,它就乖乖地跟奥特曼走。题目是这样的: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城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辆汽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数学博士”一出完题,就得意洋洋,因为这道题不知被多少个聪明的人看过、做过,但是都没有做出来。何况你一个小小的奥特曼呢?而奥特曼在一旁也暗自高兴,因为这道题正是他训练时做过的一道题。很快,奥特曼说:“我做出来了,因为两车在距中点…  相似文献   

13.
刘铁梅 《教学随笔》2009,(10):28-28
有一天上课时,我对学生们说:“现在请同学们把这几道题做在练习本上。”我话音未落,一个叫张虎的同学说:“老师,我没有本子,也没有笔。”我说:“学校昨天不是刚发了新本子吗,今天怎么就没了?”张虎说“丢了。”然后满不在乎地看着我,脸上居然还带着一丝洋洋得意的笑。其他同学也都停下来望着我,看我如何处置他。  相似文献   

14.
练习课上,我把全班的数学补充习题发下去,要求同学们先订正错题,再完成下一个练习中的部分习题。不一会儿,小磊便把他的本子递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这道题你批错了!”“是吗?”我自认为批作业很细心,便有点怀疑:“哪儿批错了?”“我这儿没错。”他又指了指那道题说:“你怎么还要圈出来?”  相似文献   

15.
校园逸趣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课上,老师对学生说:“如果你们能做得出这道,我就每个人发给50颗糖。”不一会儿,学生们一个个站起来,向老师要糖。老师一看答案,鼻子都气歪了,气呼呼地说:“你全做错了,还想要糖?”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你要求做出来,并没有要求必须做对呀。”老师不声不响地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回把一袋砂糖扔到桌子上:“分吧,每人100颗。”老师:“假如莎士比亚还活着,你会觉得他是一了不起的人吗?”学生:“是的,他一定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为不管怎样,世界上还找不到一个能活四百多岁人。”文学课上,一位年轻的女学生问教授是否看过…  相似文献   

16.
<正>一线教学老师都知道,书本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会不折不扣地用足书本里的每道题目,笔者就听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过:数学书里的每道习题,我都让学生做过,然后会每道题目批改,错误的要求学生订正,做到题题过关。如此可见,教材中的习题在教师心目中的分量与地位。然而,每道题目都要求学生做过,且题题过关,不说教师工作量大,就学生来说学习负担也太重了。为此,我们老师应该在用足习题的基础上,合理地解构书本每道习题的内在价值,在解构的基  相似文献   

17.
“这道题的答案你是如何得出来的?”老师问,“这道题我做过,我知道答案。”学生答。 “学校不让穿奇装异服,你为什么还穿?”老师问,“我看满大街的人都穿,我就穿。”学生答。  相似文献   

18.
当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除法估算后,书中出现了这样一道估算题:7980÷79,按照习惯做法,学生们把被除数7980看成近似数8000,把除数79看成近似数80,得出:7980÷79≈8000÷80=100,这样做当然好啊,当我正准备给学生布置下一道习题时,有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难道这样做不对吗?”我想。于是,我让他站起来,“请说说有什么疑问?”我说。“这道估算题用我的这种方法做行吗?”学生问。“好,听听你的意见!”我说。这位学生说:“把被除数7980看成近似数7900,除数79不变,可以得出:7980÷79≈7900÷79=100”,我让学生及时评价,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可取。此时,一双双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他。接着,又一位学生灵机一动,说:“老师,我看这样做行不  相似文献   

19.
儿子读一年级时,做事总是喜欢跟着别人,没有主见。总之一句话,就是墨守成规。当他做数学作业时,我总是问他:“儿子,你想想,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可以做这道题?”“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我懒得再想了。”儿子固执地与我争辩着,一点儿也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老师,你不尊重我。”3×40=8×15这个等式一共可以被改写成8个不同的等式。练习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集体交流,把这8个不同的等式都找了出来,我把它们一一写在了黑板上。接下来,我想引导学生把这类题的规律找出来。“这类题的规律是……”我的话未说完,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不情愿地把这只小手的主人叫了起来。“老师,我认为这道题还可以改写成3:410……”我一听有“410”这个数,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原题中没有140这个数,所以你说得不正确。”话一说完,我就示意让他坐下。可是,这个学生好像不明白我的意思,仍旧站在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