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形象来源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女娲炼石——“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这种多重转换标志了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曹雪芹通过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把女娲补天精神转化到贾宝玉形象之中,又通过“石头记”神话的石头——“宝玉”与“宝玉”——“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象征了贾宝玉人生回归的原型。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和“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是曹雪芹对贾宝玉形象的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这个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所表现的思想意义,融不进“宝玉”向一僧一道要求到红尘“乐享”内容;“宝玉”乐享内容显然是后加进去的。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艺术表现有精彩绝伦之论,但是,脂砚斋并没有理解到曹雪芹运用女娲补天神话对“石头记”的原型意义,也没有理解到贾宝玉形象是女娲神话原型的多重转换象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有三个宝玉: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真假同构的关系。贾宝玉和甄宝玉是一形二体、真假同构的关系,三个宝玉之间“真假同构、一形二体”的构造体现了作者的煞费苦心和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视角功能和象征性文化意象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使得小说具有特殊的韵味。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这种煞费苦心的构造也是作者避祸的特殊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有三个宝玉: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真假同构的关系。贾宝玉和甄宝玉是一形二体、真假同构的关系,三个宝玉之间“真假同构、一形二体”的构造体现了作者的煞费苦心和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视角功能和象征性文化意象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使得小说具有特殊的韵味。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这种煞费苦心的构造也是作者避祸的特殊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文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强化了作为两性区分特征的"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概念。采用性别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贾宝玉的性别危机——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动荡融合,以审视宝玉所面临的性别抉择危机,揭示小说文本对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的传统等级制度的二元对立进行强化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走上了出家解脱之路,这一结局与宝玉自身的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本书中所塑造的宝玉性格和其心路历程,都指向着生活的解脱这一结局,也蕴含着时代背景下不得志之士的精神慰藉。宝玉内心的各种情感激烈的斗争和要找到归宿的需求,使得出家成为他的最后选择。贾宝玉走上这一解脱之路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的必然之路。基于此,对《红楼梦》中的解脱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一研究丰富红学研究内容,为宝玉性格和解脱观的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知己之爱,也是叛逆者之爱。这种爱情损害了家世利益,不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而被拆散,形成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虽说"终成眷属",但由于宝玉的出家,亦成悲剧。这两处悲剧都是封建末世时由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两者是时代的悲剧,其悲剧性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稻香村"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李纨的住处,在大观园的园林风格中显得非常突兀。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它的田园风光,但这样精心构建的园林却遭到了贾宝玉的否定。一个被贾宝玉否定的园林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渲染它呢?它与宝玉的形象塑造有着怎样的关系?隐藏着作者怎样的用心?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与西门庆都与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审美的角度看,西门庆与贾宝玉几乎完全对立,但两人确是在复杂矛盾下的极致相交。对待女性,贾宝玉很尊重,欣赏,极其依赖。西门庆作为王者,他对待女性充满了占有与征服。这种兽性与人性的交织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相似文献   

10.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渗进某些女性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从而了贾宝玉男女双性化性格类型的特殊存在。其双性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阴柔型文化因素为其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础,明清时期人启蒙思潮为其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氛围。 宝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显示了文化转型期个体性格特征规范的偏转。此外,曹雪芹对女性文化的崇拜和对男性文化的批判也是塑这一形象的直接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11.
就爱情的本质而言,宝玉之爱黛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爱情:一方面由于宝玉"爱博而心劳"的本性,使他对黛玉的感情与对其他女孩的爱相比,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另一方面,宝玉对黛玉的有爱无性、完全超出生理层面之上的精神依赖,说明宝玉对黛玉的爱已经偏离了爱情的航线。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是在“阴阳乾坤”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大观园世界中的两性关系的。“阴阳对立”观使曹雪芹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大观园女儿世界作出了理想化的建构和本质主义的定位,并将这种本质主义的定位推向了极致。而“阴阳合一”观使曹雪芹塑造出了融和阴阳气质的完美人物贾宝玉。在父系社会中,“阴”为基础,“阳”为主导,大观园女儿世界的建构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成就贾宝玉的完美,帮助其完成由色而空的命定历程,实现最终的超脱境界。  相似文献   

13.
贾珠是荣国府玉字辈的嫡长子,无论从身份,人品抑或肩负的使命来看都是个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然而,《红楼梦》没让他露面就夭亡了,且死于贾宝玉出生之后,对其丧事竟然只字不提,同稍后的晚辈媳妇秦可卿之死的张扬无法比拟,其间大有深意存焉.一是为乃弟让位;二是为李纨母子的存活作名份:三是为展现社会人生而标示的梦幻特征.整部宏著都是一场社会人生之大梦,它是由无数小梦联缀而成的。贾珠之死当是无数小梦中的一个短梦.这正是作者将斯人写得徒具虚名的梦幻性创意。  相似文献   

14.
在贾平凹的人格背景中,导致他自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其早年的心理创伤和孱弱的身体所带来的属于他个人的自卑,以及其“乡村情结”浸润中的对城市的自卑。贾平凹的创作活动是典型的超越自卑的补偿性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以《丑石》和《一只贝》两个文学文本为中心,全面考察了贾平凹的自卑心理及其超越行为。作为两个具有延续性的文本,《丑石》和《一只贝》展示了贾平凹克服源于身体和身份的两种自卑情结,最终走向成功与成熟的艰难历程;"丑石"情结"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心理,贯穿于贾平凹文学创作生命成长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的个性与阮籍相似,都狂傲不羁,他出生在18世纪,正是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的时期,在夹缝中生存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面临着重重困境,但作者依然相信这样的理想社会一定会到来,在贾宝玉的这个形象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宝玉成为作者的精神幻影。  相似文献   

17.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18.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谜一样的人物,作者对他的身体言说,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是一个立体符号系统。“色”的层面,具有复调意味;“情”的层面,具有悲情意味;“空”的层面,具有象征意味。这三个层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使贾宝玉永远具有原创性、复杂性和深邃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与贾宝玉彼此对立、相互参照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荣国府的家长,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这一“严父”形象的思想性格、内在感情与真实心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本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红学界对“龄官划蔷”雅事的创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几乎是众口一词,评价甚高。但是,按事体情理而论,它只能是贾宝玉荒诞不经的杜撰式臆断。若是依其“爱博而心劳”的个性特征考察之,则又明显地蕴含着关爱女性的深意。由此而论,终归是人生之梦幻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