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攻击性行为亦称攻击型问题行为 ,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的身心伤害 ,它是儿童间特别是中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理性问题行为 ,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学校管理学和学校心理学中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产生的诱因以及相应的学校教育控制作些初步探讨 ,希望能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某些依据和帮助。一、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分成两大类 :一是身体攻击 ,即殴打、勒索等直接的身体伤害 ,有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 ;一是心理攻击 ,即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与自尊的关系,探究自尊对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的影响机制,为青少年运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攻击性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市体育运动学校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166名,实施Arnold H.Buss&Mark Perry(1986)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的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运动员自尊与攻击性的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青少年运动员自尊与攻击性总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相关不显著,与愤怒和敌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青少年运动员自尊对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自尊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作用于愤怒和敌意两维度.  相似文献   

3.
王建宏 《考试周刊》2008,(52):166-167
本文通过对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攻击性犯规行为进行分析,探索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以及产生攻击性犯规行为的原因,并根据体育运动的自身规律结合体育比赛的特点提出几条有效减少或防止攻击性犯规行为的建议,以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和比赛公正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人际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不良的亲子关系容易使中学生自小形成不良的性格,从而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友伴关系影响中学生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学生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在同伴中人际关系差的学生可能表现出退缩、攻击性行为和消极情绪;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专制的或异常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模仿性攻击行为是模仿别人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一、模仿性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1.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的环境氛围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2)家庭的榜样作用有些家长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在某些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了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经常打骂同学,摔东西,爱发脾气,哪怕是不起眼的一点小事,也会让他大发雷霆,常伴有一种挑衅性冲动。在班级里他们多半是些不受学生欢迎的人。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我们把它叫做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并引起他人痛苦、厌恶反应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高素芳  郑红 《考试周刊》2012,(91):19-20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攻击性是指个体蓄意使自己或他人生理和心理受伤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统一体。攻击性由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认知构成,今后应采用多种方法深入探讨攻击性的含义和结构及如何开展中国化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9.
攻击性行为在儿童中比较常见,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儿阶段。在此阶段,父母不仅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而且家庭中的食物也要优先供应,甚至不让他人分享。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占有欲旺盛等不良心理,加上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分析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社会心理因素并提出应对办法。研究中职生内在的心理驱动力,作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有效控制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从家庭因素、不良影响、从众心理三方面分析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种不同的校园暴力事件让社会大众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指学生在受到挫折或者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产生愤怒情绪,以语言和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为校园带来安全问题,对采取攻击性的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被攻击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身心伤害。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诱因的讨论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语言或暴力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用拳头、棍棒打人;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或间接损伤他人心理等。笔者近年对五年制高职新生开学第一个月的行为进行观察,发生攻击行为的约占6%(基本为男生),起因常常是为了一句话、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然后人打出手,甚至打群架。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攻击性行为,不仅侵犯他人的公民权利,损害其身心健康,而且毒化了攻击者的心灵。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通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逃夜等,对教师教学、学校正常秩序造成干扰,对其他同学带来消极影响。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家庭的暴力环境,是影响学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发育的成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许多期望不能实现,很容易导致挫折感.由于此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使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本文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入手,分析中学生常...  相似文献   

14.
篮球进攻性防守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篮球攻击性防守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阐述攻击性防守的发展过程、特点及本质,分析攻击性防守与身体、体能、心理及规则、裁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抗是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身体对抗技术的合理利用对比赛起着直接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及观察访问法,结合篮球运动的身体对抗理论,指出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技术的因素所在,并对提高身体对抗能力的训练方法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改进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提供参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德招 《学周刊C版》2019,(19):167-167
本文从中学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通过查阅资料对其心理特点及状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借鉴了专业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对中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了重点探索,旨在为提升中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提供相应的理论经验。  相似文献   

17.
马加爵索让本人吃惊之余,也在反思.处于转型时期的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攻击性心理障碍.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的心理成因,对大学生暴发出攻击性行为背后所潜伏的心理危机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教育界重视,以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较普遍地存在于校园,基于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滋生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生理、心理、家庭因素出发,提出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小学生行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所谓韧性,就是认准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个中学生心理韧性强不强,对他将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关系重大。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得主在回答记者询时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中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增强中学生心理韧  相似文献   

20.
攻击行为是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实施或试图进行的有目的的伤害行为,或者破坏物品的行为。本能论观点认为,攻击性是人先天所固有的本能;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是攻击者受挫后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的学习经验,通过强化和模仿两种机制习得;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在与人对信息加工各个环节的认知造成的。在消除与控制攻击行为问题上,家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基于以上理论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