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物色》论——《文心雕龙》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论》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论》的物使心动说,和刘勰在《文心·物色》篇中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意思相似。刘勰提出这一观点,可能受到《乐论》的一定影响,但它涉及到创作的思维规律问题,应当引起注意。《物色》篇着重讲自然环境,四季景色、气候物象如何影响诗人的情思,以及诗人的情思和诗创作的关系。《物色》对以后“情景交融”的诗说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一、夸饰恒存 夸张也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饰即夸张, 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古时又叫夸饰、扬厉、增语、激昂之语等。早先人们多半把这种修辞手法理解为夸大,往大处说。随着语言和艺术的发展,人们渐渐懂得了故意缩小事实也属言过其实,在诗歌创作中同样可以我到许多生动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风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同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手法、题材选择、语言运用等有着密切关系。刘勰的风格论着重从语言、文体、性情、标准几个方面观察问题。现浅论如下。 一、风格的语言论 刘勰的风格论的构成要素有两个:意义和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以下凡引《文心雕龙》只注篇名)小说:“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日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刘勰提出的八体,也就是八种风格。这八种风格的构成要素就是意义和语言。刘勰在论述典雅这种风格的形成时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体性》)。他指出典雅这种风格,是内容符合经典,语言雅正。这是从学习和取法儒家经典获得。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说:“义归正直,辞取雅训,皆入此类。”“义归正直”就是意义要正确,“辞取雅训”就是语言要规范。典雅这种风格就是由这两者构成的。刘勰论述远奥这种风格形成时说:“远奥者,馥彩典文,经理玄宗者也”(《体性》)。这就是说远奥这种风格是文辞深远,意义玄妙,以道  相似文献   

5.
刘勰把《比兴》篇归入创作论,虽与《章句》、《丽辞》、《夸饰》、《事类》等写作技巧并列在一起,但不能把它简单视为一种修辞技巧。刘勰从深层道出了前人从未言及,或言及但尚未深入的观点,在《比兴》篇中,刘勰提出了“以少总多”、“心物交融”、“比显兴隐”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8.
赋作为一个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自先秦产生以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日益发展而兴盛一时,在此期间,虽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曹丕等人对赋有过不少见解,但大多是较为零碎、片断的议论。对赋的研究较为透彻,并在理论上作出较全面、系统阐述的,则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诠赋》篇,集中探讨了赋体文学。另外,他在《辨骚》、《时序》、《夸饰》、《才略》中也涉及了赋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完整的赋论体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发表的赋论,可以说代表了当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夸饰论强调“壮辞可得喻其真”,认为夸饰有两个修辞特点;“辞虽已甚,其义无害”,“意深褒赞,义成矫饰”。在论及夸张界限时.刘勰提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主张简洁精炼,反对侈言繁笔。  相似文献   

10.
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刘勰写作《隐秀》篇的主旨,是在提倡一种中正的写作之美,并提出如何创造这种写作之美的对应策略。据此,可以纠正当前将“隐秀”视为各种风格类型的意见。“隐秀”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主张的“雅丽”写作美学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的分类标准问题,长期以来有争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标准: 一是按意义进行分类。如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区分词类的原则是:“故字(词)类者,亦类其义焉耳。”“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也是依据意义给词分类,他说:“就语词在言语  相似文献   

12.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剪,颇累文骨”(《议对》),赞扬刘昆诗歌“雅壮而多风”(《才略》),等等。可见,“风骨”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一部集六朝以前文学理论之大成,并不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巨著。刘勰对情的认识是《文心雕龙》重点所在,全书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情的概念,情字见于全书达一百处以上,内涵丰富,角度多变,并且往往体现于情与其他范畴的关系(尤其是情与采的关系)的论述。 《明诗》篇先言诗之源起,引“诗言志”说,接着说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日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按《诗纬·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为刘勰所本。持有制义,“持人情性”就是节制人的情感。这本是汉儒因为言志说似有自由放纵之嫌而作的补充修正,有以伦理学之善去规范人性论之真的意义。是谓“情正”,并有孔子所概括的《三百篇》义归“无邪”为最权威的证明与范本,尽管这种概括本由断章取义与附会所致。这是儒家诗学重要原则之一,刘勰继承之,并且深信不疑。但是刘勰情感论的重点不在此。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为夸饰这种修辞手法单立一篇,足见刘勰对夸饰的重视,但遗憾的是刘勰受其"原道"、"征圣"、"宗经"文学主张的影响,并未将论述重点放在夸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夸饰上,而是放在了夸饰的节制上,这不仅导致了他所提出的"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观点具有了一定模糊性,也使得他在论证过程中例证也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释“势”——从《文心雕龙·定势》篇看风格的客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中,《定势》可看作《体性》的姊妹篇。《体性》篇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定势》篇则论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体性》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文如其人”的概念的发展,所谓“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以贾谊等一大批作家来做例子,证明了这点。二是语言修辞风格的提出,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体,这是刘勰的创说,(在这以前,曹丕、陆机仅就文体的角度上说过)为以后司空图  相似文献   

16.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17.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18.
屈赋拾诂     
论道《离骚》:“汤禹俨而抵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古今楚辞在家训释其中“论道”一语,凡有三说。王逸《楚辞章句》云:“周,周家也。差,过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由是观之,王氏是以“论议”训“论”,以“道德”训“道”的。后世朱熹,刘良等均从王说。另一说以洪兴祖为代表。洪氏《楚辞补注》云:“道,治道也”。汪瑗、聂石樵等均从洪说。还有一说,如马茂元《楚辞选》云:“论道,议论政治上的道理。”陆侃如(其著有《楚辞选择》)等人亦有此说。  相似文献   

19.
夸张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法。刘勰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文心雕龙·夸饰》)但必需“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美)。”(同上)这就是说,夸张是为已甚之辞,发情至之语,但又要“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相似文献   

20.
一  《滕王阁序》无疑是一篇美文。  我国古代文章自魏晋以降即有文、笔之分:文指美文,笔则泛指所有实用文体。刘勰《 文 心雕龙·总术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实际上是 以诗歌辞赋等为文,其余全归于笔,未免将美文的范围限制得过窄。比刘勰稍晚,梁元帝萧 绎在《金楼子·立言篇》里对刘说作了修正,提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又说 “至如文者,惟须绮索殳纷披,宫徵(zhǐ)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转引自黄侃《文 心雕龙札记》)。此说颇为后代所推崇,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明了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