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李娟 《新闻知识》2002,(1):17-18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大特写是深度报道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它又不完…  相似文献   

2.
“海派”文体──大特写周胜林“大特写”,这个名词,是在上海叫响的;“大特写”,这一文体,是在上海的报坛上走红的。所以,我大胆地写下这个标题:《“海派”文体─—大特写》。尽管不一定确切,尽管有可争议之处,但大特写与上海的关系是无庸置疑的。上海好多报纸上...  相似文献   

3.
张焱 《新闻知识》2002,(1):16-17
要想界定“大特写”的文体,必须先将两个与“大特写”密切相关的概念予以界定,那就是深度报道与通讯。只有将这两大概念界定清楚,“大特写”文体的界定才能成为可能。(一)对深度报道的探讨“大特写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这一判断已为大多数理论界人士所接受。在很多新闻学专著中都将“大特写”归入深度报道的范畴。但是,对深度报道这一概念本身,理论界至今尚无定论,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深度报道已成为一种新闻文体,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只是一种报道类型或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6,(1)
“大特写”: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文四川陈利编者按:此文就“大特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特写”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大特写”的分类以及七的“大特写”的标准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看起来这是一些办报办于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其实也涉及到审读工作中一些急...  相似文献   

5.
提到“深度报道”的概念,现在许多记脑海中的即刻反应便是那些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冠名的章或栏目。其实,这类标题的章或栏日大多是琐碎材料的组合,“大”、“长”并非是深度报道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章的写作,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报刊上相继增多“大特写”之类的文章,几乎所有的党报、地方报、行业报、专业报都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大特写”之所以能刮起新闻界“旋风”,一个重要因素是,读者爱看、编者爱编、作者爱写、邮亭爱卖,可谓“顺应潮流,多家欢颜”。 但是,大特写的产生,也伴随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的出现,如虚假报道、色情凶杀、封建迷信、出售版面等等,虽然是极个别现象,同样诋毁着积极  相似文献   

8.
自1985年11月10日上海《生活周刊》的《三个奇女子》始,大特写曾在中国新闻业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新闻大特写犹如横空出世的“黑马”,驰骋于大江南北。然而时至今日,大特写显然已风光不再。在很多曾经以大特写而闻名的媒体上,今天也鲜见大特写的身影。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如此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9.
马涛  韩冰 《新闻传播》2005,(9):49-49
对于“深度报道”的概念,许多编采人员会单纯地理解成以“大透视、大扫描、大特写”冠名的文章。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很片面。那些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大多是琐碎材料的组合,大篇幅并非就是深度报道的本质特征。深度报道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结合事物的本质阐明对事实的见解和态度,借以影响社会舆论。由于深度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的焦点和重大问题,因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朱凤鸣 《传媒》2003,(3):49-50
大特写专版(专栏)被众多报刊看作是吸引读者、增加发行量的黄金版面。如何采写和编好高质量的大特写,是报刊老总和专、副刊采编人员经常探索的问题。笔者在采编大特写的实践中,注意学习兄弟报刊的先进经验,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注重大特写的选材、结构和语言特色,把握好大特写的可读性、真实性和政策性,从而受到读者和报刊编辑的欢迎。近两年来,我有20多篇大特写被《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人民日报《大地》及本报的大特写专版录用。其中在《华西都市报》发表的大特写《荒唐的跪灵事件》、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为增强吸引力,纷纷推出“社会性”的“大透视”、“大特写”、“大通讯”,凝聚在“星”或“毒!杀!骗!炸!”案件上,洋洋数千言,争妍竞貌展风华。但不知读者是否看腻了?  相似文献   

12.
“大特写”首先是特写,必须是从真人真事中截取最具有典型意义、最富有新闻价值的片断或一个情节、一个镜头,局部加以放大,运用文学的手法,将其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更生动地再现给读者,使读者如临其境。 为什么要在“特写”的前面加上一个“大”呢?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发展因素,并非因为这类文章篇幅长、插图多、标题大,而称它为“大”。  相似文献   

13.
回归消息的主体地位迎接新一轮报业竞争彭朝丞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报业正在经历“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如果说,从前几年的“扩版大战”、“周末版大战”中,兴起的花边新闻、透视新闻、长通讯、大特写热,已使这种竞争在广阔的空...  相似文献   

14.
蒋剑翔 《新闻界》2003,(2):53-54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文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者——文章的写作者,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我国是造纸、印刷术的发源地,我们的先人们写文章,历来十分吝惜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  相似文献   

16.
提到“深度报道”,许多人脑海中的印象,都是那些“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动辄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被誉为我国深度报道经典之作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篇章,每篇洋洋洒洒近万字,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征服过千千万万读。如此看来,深度报道似乎不是大主题、长章,就有名不符实之嫌。难道说深度报道,除了宏观中观经济扫描透视、对政策决策阐释分析之外,抓社会热点难点聚焦特写,油盐酱醋、水电气等为老百姓经济生活服务的报道,就与深度报道无缘么?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们追求篇幅的“长”和“大”,但是却背离了深度报道的内涵,本文尝试对当前深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飓风灾害报道中的大特写照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特写--频频出现在重大灾难新闻摄影中 印度洋海啸才过去不久,“卡特里娜”飓风又在八月底席卷了美国南部三个州,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称是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9月初,世界各大报纸头版以及各新闻网站上的新闻照片多是有关这一灾难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有这样一类人,他(她)们的降临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某一项事业的创造和推进。题记如果说人总是因为一种感应和沟通而偏爱和关注某一个事物,那么《北京青年报》作为十几年被读者经久不紊地偏爱和关注的一张地方报纸,在它从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的初期和中期,一种叫做“社会大特写”的报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体裁的一个重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就是北京青年报记者杨菊芳。有人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有的人是通过《北京青年报》认识了杨菊芳,有的人是通过杨菊芳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人”从被称为“北京青年报社会大特写的里程碑”、评为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韬奋基金会(常驻机构)和上海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劳动报社、青年报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上海首届新闻大特写征文评选活动即日开始征稿。自从1985年,青年报社首次推出大特写、广角镜新闻大特写这种样式以来,上海乃至全国诸多传播媒介先后采用这种新闻形式来丰富新闻体裁,沟通社会信息。新闻大特写抓住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