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①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即如何通过训练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 一、要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首先必须加强读的训练。学习语文,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速读还是慢读,是粗读还是精读,总之是先要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上的弊病之一恰恰就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指以课文为凭借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习得语言,形成能力。从语言学习与运用的角度看,就是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那么,如何摒弃旧有的教学观念,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发展语言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从而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偏重甚至依赖“写”的训练,忽视“读”的作用的现象。那么“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具有那些功能呢?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课堂问题设计的指向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读懂语言之“意”,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的。因此,着眼语用,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就要成为课堂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5.
陆伟伟 《考试周刊》2009,(3):106-106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在读中整体感知。读是感知的前提,感知必须以读为基础。有时上课开始就范读,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先让学生自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并把课文…  相似文献   

7.
翟秀春 《考试周刊》2011,(56):68-6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这更明确地将学生的主体性做了定位,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积累词汇、激发情感、启迪思维,获取语文多方面的知识,促使知能转化,从而提高语文素质。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学生阅读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生气的骆驼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显然口头语言表达清楚,才有书面语言的流畅。要读懂课文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必须加强读的训练,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却忽略读的环节,学生不愿意读,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以为多做题就能学好语文。其实古人很早就有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精辟之见。可见,惟有多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贾玉英 《成才之路》2009,(31):40-40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语文老师把语文课本还当作“知识仓库”机械地去传授。只要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交代清楚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适应的。新教学观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写法,从而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就是说,不只要学会“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写”文章。不只是定时写,而贵在于及时写。  相似文献   

12.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会读书,喜爱读书,从书中寻找知识,寻找真理。张因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朗读,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文本,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张田若说过: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引导以读学文,鼓励参与评说,培养动口学习的习惯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去读。少讲多读,精讲细读,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体会,使“读”与“说…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语文教师一般对讲读课文倍加重视,而略读课文常被忽略。“快乐读书屋”中的课文,实际上就是略读课文,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抓整体和关键,每一步教学都以问题开路,每一步教学都以读为基础,做到读、思、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石翠花 《成长》2020,(4):113-113
生态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保持语文学习的本味,组织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探索文本的奥秘,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师应该达成聚焦“用课文教语言,用语言学课文”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要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这个实践就是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课文的对话。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注重听力的训练,是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懂一段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18.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读书。怎么指导 ?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 (解决“为什么读” )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①“内容”角度: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②“情感”角度:初读知情──细读悟情──再读抒情;③“写作”角度:初读了解“写了什么 …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标强调语言内化要多读书,要积累语言材料,并进行实践运用,这一过程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要“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它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在美的语言境界里自由呼吸,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