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消费心理的外化,而广告口号是影响消费心理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企业通过广告口号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使消费者还未购买商品但已深深地记住有关商品的信息,进而可以预测、引导或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文通过分析广告口号对于消费心理的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战略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张乔  崔月姣 《青年记者》2017,(17):102-103
如今是一个“情感消费”的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再是纯理性决策,而是掺入了感性因素.消费者更加注重自身感觉以及体现自身的价值,传统同质化广告的重复播放使消费者产生厌倦和抵抗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温情广告通过展现家庭亲情以及社会温情,以平凡而又真实的情感营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使消费者受到心灵的触动,在消费者感动之际推出产品,建立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感情联系.  相似文献   

3.
常燕民 《新闻界》2006,(5):122-122,128
作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重要纽带,广告要实现营销目的,同时真正承载起诸多社会责任,必须适应消费者心理并对之进行科学引导。夸示性消费与劳作本能作为彼此相关又互相矛盾的两种基本消费倾向,综合分析二者对广告的影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刘亚萍 《新闻世界》2009,(10):150-151
在消费社会中,广告连接着消费者和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广告所建构的理念开始分离,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符号的消费构建了自己生活方式,强化着人的生存尊严和荣耀与物品相关,但是,人们对使用价值的消费是满足“需要”的消费,而人们追求消费品的社会意义的消费则是满足“欲求”的消费。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消费群体由有着共同心理需求的消费个体组成,他们有着特有的消费心理特征,对不同消费群体心理需求的准确把握,广告诉求才能直抵消费者的心里,影响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行为。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是广告诉求的需要,更是广告实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的美丽神话——车展中的女性符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也是一个符号世界.放眼望去,各种商品、广告、促销、行为无不包含着符号的意义.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在此主导意识背景下,女性尤其是美丽的女性--作为视觉的焦点,俨然成为一种符号商品,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本文通过探究车展中的女性形象,从消费社会外部语境、大众心理及女性自身特点等方面剖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不只是为了需要而消费,更多地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此时的消费者便不仅仅满足于量和质,而会寻求更高层次的感性满足。人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也是最容易激发的。 广告中的感性诉求便是基于此种缘由,通过挖掘或附加商品情感,来激发人们心中相同的情感,使人们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导致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8.
消费品广告是指针对最末端普通消费者为营销对象的广告类型,是所有的广告分类中消费者最常见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而消费品广告的营销对象是普通消费者,所以消费品广告是否有效,更多的是看广告是否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正中消费者下怀。有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专家在19世纪末就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为AIDMA理论。其主要结论是广告从发布到引起人们注意、直至实现其购买行为,消费者的心理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提起兴趣)、Desire(激起欲望)、Memory(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9.
杜淑琳 《新闻世界》2013,(9):195-196
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受消费心理活动支配。求廉心理是最常见的消费心理,它是指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希望商品价格便宜。本文在深度剖析求廉心理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商品定价、商品包装、商品陈列、商业促销和商业运营业态等五个方面,就商家如何满足消费者求廉心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市场需求弹性是营销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营销行为的反应程度。营销学的需求弹性理论表明: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需求量的大小不仅受其购买力及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企业营销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一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需求量固然存在一个理论上的饱和点,但是,随着企业营销行为的改善,该商品或劳务的实际销售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可变空间。企业的营销行为做得好,其商品或劳  相似文献   

11.
广告话语传播中的符号意义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广告话语的构成特点、传播的互动过程,运用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广告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进行价值判断。本文认为,广告话语的构成会受到广告话语目的、商品(品牌)特点、消费者需求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广告话语是整个社会话语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话语能通过大众媒介影响社会规范、社会价值判断,并体现消费取向、社会结构构建及消费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力图用消费主义理论对电影植入式广告进行文化分析。首先指出电影植入式广告蓬勃发展的原因是消费社会下广告商与电影行业的合谋,然后分析电影如何通过植入符码对观众心理、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将电影观众推向商品消费者角色的转换。最后文章也对电影中消费主义泛滥,非适度植入广告进行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一、消费的符号属性与房地产广告符号系统的运行机制 现代社会,消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产品物质层面的功能和效用,商品的符号化意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除了要满足其基本的物质性要求之外,还想获得更多的精神层面和心理上的满足,充分彰显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个性品味和生活价值等方面的意义,进而得到礼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杨晓玲 《青年记者》2009,(14):109-110
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小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消费把人的欲望与炫耀商品的附加值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商品的形象塑造和意义赋值来完成它的符号化过程。在这种千变万化的符号系统中,广告是其中最有体现性、最丰富的模本。广义的广告是“广而告之,广泛地告知公众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狭义的广告是“为一个商品或劳务经由媒体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作销售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在广告创意中,情感化因素的注入是现代广告运动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情感化策略的提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主观因素与商品发展的客观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情感化策略产生的时代必然性以及实施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自觉地运用情感诉求,强化广告的社会功能,提高广告的社会效果。如今,随着物质生产的空前繁荣和买方市场的巩固,刺激了消费需求层次的攀升以及对消费个性的追求,广告商品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越来越成为左右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广告的社会责任也远远超越了单纯推销商品的范畴,广告已演进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一部分。可以说,当代广告活动已进入了文化信息时代,而情感诉求正是文化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在现代消费语境下,从文化和女性等多元视点切入,将电视广告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提高到学理层面。分析认为:宏观上,上海这座城市已经不可遏制地进入消费社会。微观上,广告商利用了女性冲动消费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策略主动制造了“需求”,激发女性消费;大众媒介从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充当了广告主重要的“帮手”,共同引导女性走入消费社会;同时女性消费者的情绪性消费特征显著,她们对自身的消费有第二层解读,试图通过购物实践广告符号的象征价值,完成对自我身份地位的理想化重塑。  相似文献   

17.
广告的终极目的是说服,进而实现产品的销售。现代广告在实现其经济目的的同时,还把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意识形态等形而上的东西带给消费者。在现代消费过程中,消费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也是一个意义生成和享用的过程。广告也由传统叫卖式推销产品的传播方式过渡到了帮助消费者生成意义、建立关系的现代传播方式。现代广告一般通过意义关系的建构、通过广告符号的能指和广告叙事的技巧雕琢以及对广告情景的虚拟,来实现其建构消费者的心理认同的目的。欲望之桥——广告传播建构消费者心理认同的基本逻辑现代广…  相似文献   

18.
王志 《当代传播》2004,(3):72-73
广告诉求是商品广告宣传中所要强调的内容,俗称“卖点”,它体现了整个广告的宣传策略,往往是广告成败关键之所在。倘若广告诉求选定得当,会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起消费欲望,从而促使其实施购买商品的行为。我们以药品广告为例,对其传播过程中常使用的诉求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误导性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利用消费的不知情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弱点,在广告中运用模棱两可、引人误解的语言陈述或表达方式,有意诱导消费对广告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促进销售、获取营利的行为。它“误导”消费的方式主要体现为蓄意打造“全新消费理念”、形成虚假“市场需求”等5个方面。探究误导性虚假广告存在的原因以及在我国如何杜绝误导性虚假广告,可以从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等层面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三四级市场人口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总社会零售额50%以上,消费特征是对电视媒体的依赖性强,收视时间长。随着更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打造,三四级市场消费群体对品牌的认知不断提高。同时,这一人群相比一二线市场消费者,更易受广告影响,且购买冲动性和从众行为较为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