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阅评     
作者编者应切实对读者负责年内阅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报纸副刊,多次发现知识性差错,兹列举于下:2006年12月,重庆某报副刊刊登了一篇名字叫《澳洲悭水》的散文,文中把十九世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说成是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笔下"。更有甚者,这篇散文不久之后竟原封原样在中央某大报《国际副刊》中刊出,可能是作者一稿多投,只不过题目改成了《于细微处见惜水》。差错之处未改。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新闻文体——“立体”写作顺应时代潮流脱颖而出,在我国新闻媒介——特别是报纸上迅速崛起.具有权威性的《经济日报》、《经济参考》带头编发立体经济新闻就是例证.目前,经济新闻向立体方向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新闻改革潮流. 什么叫立体经济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要求经济新闻(一篇一组或系列)象一个有边、有缘、有棱、有角的活的物体,富有立体动态感是有事实、有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虽然已发表一年两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关广梅现象》《顾惠东效应》《鲁布革冲击》《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以及《马年新春话国力》。这类报道  相似文献   

4.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近日在北京结束。6月12日在京举行颁奖会,李瑞环同志出席讲话。获得一等奖的作品5篇(件):人民日报《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作者孙毅;新华社《总书记的问候》,作者新华社邹爱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罗观星;中央电视台《省长解决农民卖蘑菇难》作者浙江电视台屠荣根、王水明、刘国平、晁国强、沈虹;解放军报《华阳礁上补给忙》,作者刘冰、徐文良;新华社《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作者胡泰然。同时评选出二等奖15篇(件),三等奖30篇  相似文献   

5.
(一)近年来,我在河南省漯河市内陆特区采写了十几篇探讨经济问题的新闻,如《漯河火电厂劳动服务公司个人承包后为何濒临倒闭?》《不敢拿奖金,其中有弯弯》《一个不幸的租赁者》《创汇企业为何没有积极性》《说长道短话税收》《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一年回眸(上、中、下)》《临颍国企改革的调查与思考》等。这些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起到了启发人们去思考、分析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作用,有助于经济改革。这些报道有五篇被评为河南省和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二、三等奖。实践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大胆触及种种由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来稿《身背树剪闯市场》这篇消息不失为一篇佳作。之所以这么讲,其一,作者首先抓住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甘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虽然已发表一年两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关广梅现象》《顾惠东效应》《鲁布革冲击》《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以及《马年新春话国力》。这类报道已经跳出以往就经济报道经济的思维框架,展开了经济报道新的思考和写作角度。越来越多的记者把视线由经济活动、经济事件本身拉开,转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宏观背景下,思考其形成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陕西农村报》(原《陕西农民报》)的编委兼编辑部主任,本人几乎每天都要接到几个甚至十几个关于某某经济新闻的咨询电话,不少还是从外省打来的。《陕西农村报》的经济新闻为什么会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原因在于我们始终站在农民需要的角度选择经济新闻,本着经济新闻既是新闻又是经济信息、既让农民爱看又使农民看了有用的理念来办报,所以经济新闻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强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9.
我们陕西农民报的副刊叫《百花园》,《百花园》有个《千字文》的专栏。《千字文》就是杂文,几乎每期登一篇。怎样给农民写杂文?这还是个新课题,我们还没有成熟的经验,这里谈的只是些点滴体会,和同志们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曹瑞林 《新闻记者》2001,(10):48-49
按照新闻侵权案件可以选择被告的有关司法解释 ,在新闻侵权案件中 ,作者 (非本媒体记者 )不一定是被告 ,作者是否被告 ,由原告决定。我认为这既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实体权利 ,又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诉讼权利 ,也与有关的法律规定相悖 ,值得讨论。原告为何只诉新闻单位去年以来 ,我代某报社打了两起新闻官司。这两起新闻官司都是由于刊登批评性报道引起的。一篇稿件的题目是《不能容忍老八路屡遭报复》 ,作者是某军分区的一位报道干事。另一篇引起纠纷的稿件题目是《殴打军属辱骂现役军人实在嚣张等待有关部门尽早处理给个说法》 ,作者是某报社…  相似文献   

11.
三、运用记实性手法,强化记者眼睛观察和耳朵听闻的功能,增强经济新闻的现场感。 记实性手法,即是将新闻现场实况,有选择的进行描述,注重突出刻划经济新闻事件的环境,以烘托现场气氛。 199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记者祝谦写的经济新闻《到农户去看看!》,则着重描写经济新闻现场,使受众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请看原文: “问农民去。”新疆吐鲁番地委书记曹宗淮最近给记者谈完情况后说,“光听我的不行,关键要听听农民怎么说,你到家户去看看吧。”于是,我来到久负盛名的吐鲁番市葡萄乡。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两个月中,在新华日报参加华东九报经济新闻赛的稿件中,有几篇比较冒尖的好稿,其共同特点是主题重、材料新、写作活。以两篇稿件为例,剖析如下。第一篇,《别无选择——镇江铝加工厂扭亏为盈的启示》(载1991年11月6日《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3.
我和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相识是在1985年10月。当时我给她寄了两篇小稿,一篇叫(?)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一篇是(?)不要彩礼的姑娘》。半个月过去,我意外地收到(?)一  相似文献   

14.
衡量一篇社会新闻的价值,首先要看它产生的社会效果。《书中漏掉一个○,农民死鸡五百只》这篇报道,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在泰县广播电视台广播后,就象一石投入水中,立即引起了波动。《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社报道了这条消息后,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功夫不负作者心,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在江苏省镇江口报社,传开了一桩颇为动人的“内部新闻”:两年前,在这个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谈“网”》的评论,受到群众赞扬,但作者却未留真名,现在终于找到了。当大家得知事情的底蕴之后,无不为之感动。这位作者是谁?何以到现在才被寻访到?事情还得从头讲起。 1983年10月中旬,镇江日报编輯部收到一篇题为  相似文献   

16.
董强 《军事记者》2006,(7):36-38
2005年10月25日,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消息《带兵人忌说七种话》。消息见报后,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都给编辑打电话,称赞这篇稿子写得不错,这个问题抓得很好。事实上,这篇不到800字的消息是从近2800字的通讯中“拎”出来的。其间,作者修改过两遍,编辑又打磨了一遍。  相似文献   

17.
原罪的蝴蝶     
两年前,我有幸读过王若虚这部小说,那会儿还是草稿,给了我较深的印象。有一次,见《收获》编辑走走,聊起这个作者和这篇小说。走走对此很感兴趣,当即说约来看看。后来,走走就小说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没多久,经过修改的这部小说,就发表在《收获》杂志长篇专号卷,名字叫《限速20》。发表一年后,王若虚又修改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19.
新闻窗     
民兵报道员强玉仁获“全国百佳名星作者”殊荣本刊讯张长洋报道:山东鱼台县张黄镇民兵报道员强玉仁从部队退伍后10年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000多件。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改革出版社发起的《走向新世纪》大型征文中,他共有20余篇作品入选,其中14篇被评为优秀作品。在5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走向新世纪》发行暨研讨会上,强玉仁被授予“全国百佳名星作者”荣誉称号。南政院新闻十七队掀起评报热潮本刊讯胡化奎、谢祥智报道:南京政治学院新闻十七队评报小组自今年三月初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专业学习优势,以自编刊物《我…  相似文献   

20.
《生活日报》1999年1月18日、2月1日先后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两篇报道:《城里人:递杯热水给老乡》和《捡废品求学的小女孩》。前者说的是两位来省城济南卖煤球的农民渴了,在一宿舍院里接暖气片里的循环水喝,一位老人看到后,怀着沉重的心情向报社反映并呼吁城里人应关心进城打工的乡下人。后者报道的是一位正在读初三的16岁的女孩,穿着校服在一菜市场的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