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历史上的政论名家、文章高手都曾把知识的宝山作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驰骋的场地,借助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说明道理,使人们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得到这样一点体会:新闻评论要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不仅要情理交融、叙议交织,而且要有知识的闪光。为什么知识可以增添评论文章的文采?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有些评论文章为什么缺乏文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章的内容贫乏。一篇评论既无感人形象、故事情节,又无旁征博引,只是讲抽象的道理,就会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没有意思”。常写评论的人都懂得:说明一个道理,如果采取简单化的方  相似文献   

2.
“标新立异二月花”。新闻贵在出新,众所周知。那么,言论要不要新?愚以为,言论更要求新。具体说,从言论的选题、立论、说理乃至语言都要像刚刚采摘的鲜果,甘甜脆嫩。所谓“独家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原在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广播电台做编辑工作,编稿之余,主要采写新闻和通讯,很少写言论。1991年被抽到县广播电视局做秘书工作后,因到基层采访的机会减少,业余时间只好被“逼”着写言论。二年多时间。共向市以上新闻单位发稿40多篇,用稿率达90%以上。一条切身体会,言论写作一定要标新立异,具体要做到“四新”: 一、留心生活,捕捉新问题。言论是报刊、电台的旗帜。只要我们翻开报刊,打开收音机。就会看到、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文章。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例,它们“今日谈”、“人民论坛”、“稚俗谈”、“侃大山”等言论栏目,发表的言论都是社会、读者所关注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从哪里来?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要经得起推敲,要合乎情理,不可满打满算。否则,很难使人相信。《新华日报》2月21日二版刊登的文章《廉洁奉公的“家乡官”》就是这样。文章提到乡党委书记不吃请问题时,“平时,孙锦余每次下村工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6.
写一篇评论文章,总要回答:议论为何而发,有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评论文章要阐明意义。充分而生动地阐明所评新闻事实的意义,阐明评论中提出的一项任务,或一件工作、一个主张、一种精神的意义,是使评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得以发挥的一个关键。南京有个艺光丝织厂,是个连续亏损了五年的企业,新厂长王自孚到任仅半年,就带领大家扭亏为盈。二月间,新华日报记者采写了一篇《‘艺光’重光记》,编辑同志颇受感动,写了一篇评论,回答了两个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许多大作家都提倡文章的朴素美、自然美。大诗人李白曾把好文章比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新华日报》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二版刊登的《“富光棍”之谜》,写得清新、淡雅、朴实,就是新闻通讯中的一枝出水芙蓉。  相似文献   

8.
小说中有“微型小说”。那么评论中有无“微型评论”呢?有——我认为新华日报的《细流集》专栏就是。这个颇受读者欢迎的栏目,自1985年9月1日由四版移至一版后,不  相似文献   

9.
地市报要提高评论的质量,关键是要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独树一帜。我们以为这个特有的优势便是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特有的风格便是一个“土”字.可以说:地市报一些好的评论都展示了这个“土”特点,土到好处便成文章,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选土题所谓选土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地市报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优势,选择一些贴近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的评论题目。像《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这样事关国家大局、负有历史重任的重型评论,我们地市报写起来就有困难。但是像《张家口日报》在全国获奖评论《在平均数字的后面》,就发挥了地市报的优势。这篇评论透过形形色色平均数字的现象,揭示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来。比如一个130口人的贫困山村,年人  相似文献   

10.
在写了《党报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就要有耳目》以后,还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党报的记者来说,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经常采写优质稿件,通讯员也是不可缺少的助手、朋友和老师。早在抗日战争前期,周恩来同志就提倡新华日报工作人员要勤交友。通讯员,就是记者要勤交的朋友。一些老通讯员对与之相联系的记者历经沧桑都难以忘怀。1946年在重庆《商务日报》任记者的珂琳,对《新华日报》记者王诚给予的帮助“永远难忘”,四十年后还著文表示怀念。南京“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1.
评论的角度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蒋涵箴写的通讯《拓荒者的坎坷》,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工程师李龙城三起两落的坎坷遭遇,并配发马立诚写的评论员文章《评李龙城的命运》。分析这篇评论,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角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李龙城这样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写评论,无非为他叹息几声,抱几句不平,再把诬陷打击者批评一顿,就算了事。这篇《评李龙城的命运》不是这样写的,评论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是强者,还是弱者,”评论写道:“这样一条‘铁打的汉子’,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评论,就是要对某个事件或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这就要求写评论不仅要摆事实,更要讲透道理。讲透,是指要有一定深度,围绕着论题,紧紧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像剥大葱一样,层层深入地分析论证。只有增强说理的透彻性,才能增强新闻评论的战斗性。 有人说,大块头的评论如报刊社论、编辑部文章,容易把道理讲透,而小言论不好讲出多深刻的道理,这话是没有根据的。人民日报的言论专栏“今日谈”,发表的言论长则四五百字,短则二三百字,可谓微型言论,但都能做到以事论理…  相似文献   

13.
有人问:淮阴侯同党性,扯得上吗?为什么一定要搬出个2000年前的古人呢?我也觉得不合适,但有根据:1989年第11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杂文《“中性报道”能中性吗?》,意在提倡新闻的党性,文章最后就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一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并且说:“这样的道理,古人懂得,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懂得(美国之音就是最好的明证),唯独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论说》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论证的目的和要求,也可以用来说明论证的方法。是非不决,论以明之,所以论应当“破理”。怎样才能“破理”呢?要能“破理”首先就得识理。譬如破柴,只有看清纹理,才能迎刃而解;“越理而横断”,是不能奏效的。论证一个道理比破柴复杂得多,识理固然不易,要把一个道理说透彻,使读者明白、信服,那就更难了。  相似文献   

15.
在兴化的众多党报通讯员中,刘嘉谷或许称得上是写通讯的一把好手了。有人可能还记得.1961年11月29日,刘嘉谷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灾年》,当时就曾引起过不小的反响,三十多家报刊争相摘要转载,全文被翻译成英文和葡萄牙文向国外介绍,……一篇评论文章这么写道:“感谢作者用这样朴素的语言,细致的笔触,把一个普通农民前后  相似文献   

16.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既然是评论,就必须讲道理.道理讲得精辟、透彻,对读者有启发,才是好评论.为了增加文采,增强说理,引用典故是常用的手法. 用典是为了说理,典故为说理服务.所以典故不可滥用.堆砌典故,迹近炫耀,结果满篇都是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反而引起读者的反感.写短论,引用典故是可以的,但必须巧妙恰当,并且要在说理上下工夫.前人说“喻巧而理至”,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7.
武威  钱国宏 《新闻采编》2003,(2):34-34,14
有 人把标题比作是新闻评论的眼睛 ,把立意、主题、中心论点比作新闻评论的灵魂 ,这是颇有道理的。《诗经》云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对于一篇新闻评论来讲 ,精巧的标题就好似女人动人的笑容和迷人的眼神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令读者一见倾心 ,拍掌称绝。新颖、精彩的新闻评论标题 ,总是令读者难以忘怀 ,记忆犹新 ;而平淡无华的标题却如同沙滩上的脚印 ,很快会被读者淡忘。因此 ,写新闻评论时一定要下功夫拟个好标题 ,以使全篇生辉。那么 ,如何才能使新闻评论的“眼睛”亮起来呢?笔者认为 ,除闯过立意、选题、语言三关…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  相似文献   

19.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20.
评论的角度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蒋涵箴写的通讯《拓荒者的坎坷》,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工程师李龙城三起两落的坎坷遭遇,并配发马立诚写的评论员文章《评李龙城的命运》。分析这篇评论,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角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李龙城这样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写评论,无非为他叹息几声,抱几句不平,再把诬陷打击者批评一顿,就算了事。这篇《评李龙城的命运》不是这样写的,评论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是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