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荔奴是龙眼的别称。徐(火勃)(1570—1642)以荔奴名轩,又作《荔奴述》。林古度(1580—1666),作《荔奴传》。这两篇散文小品取材新颖,化俗为雅;两位作者巧妙地利用作为龙眼别称的"荔奴"这个词做文章,或由物转入写人,或由假托的人连带纪物。两文取材相同,而所用文体各异,前者用"述"体,后者用寓言式的传记体,各有所长,各臻其妙。《荔奴述》见于稿本《红雨楼集·鳌峰文集》;《荔奴传》见于稀见的明清之际刻本《林茂之文集》,在文献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中国叙述传统中"知人论世"之认知智慧与西方叙述学中"隐含作者"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的隐显策略,指出曹雪芹通过在《红楼梦》中的"多种叙述分身"与"多重叙述分层"之精妙设计,有意识地将"作者"之叙述权力有层次分散和下放,因而使得《红楼梦》作品整体内在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张力,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4.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5.
正最美人间四月天,与君挽袖作新词。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凭阑观史"系列展二——"挽袖作新词·明清闺阁文化展"在中国扇博物馆举行。展览共计展出119件展品,其中包含76组挽袖、19件服饰和12件书画等,从闺阁女子的绣品、衣物、诗词,尝试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动人、动情的闺秀女性空间,解读明清闺阁的文化内涵。本次展览有两件一级文物亮相,分别为清恽冰的《玉洞仙株图轴》和明柳如是的白端  相似文献   

6.
晓杰 《文化交流》2012,(9):73-76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顺治年间杭州人洪昇;《红楼梦》故事发生地在杭州的西溪一带。这一石破天惊的新说,是“土默热红学”创始人土默热最先提出的。今天,这个新说正在杭州乃至国内外悄然热传。异端真伪有待科学考证,而它只能以事实来证明。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部什么书?是爱情小说,是政治小说,还是文化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是给十二钗作本传,还是给四大家族撰写兴衰史?阅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辨辩了二百多年,至今仍未取得共识。我们以为,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唯有在真正把握其总纲、洞悉其本旨、理清其主线、辨明其主要目的之后。本文拟就这几方面试作些探讨,以发掘作者的创作构想与主题倾向。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是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段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象征主义最终的表达效果也有不同。作者因为生长环境、成长经历、语言习惯不同以及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各有千秋。笔者就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和美国文学作品《红字》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中让人惊艳的象征手法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10.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儒家仕进之路的质疑,使得《红楼梦》试图借助对"女儿"纯洁的认同实现对文化危机的拯救。作为对"香草美人"文化隐喻传统的继承,"女儿"之真、纯、美在明清之际被视为"道德纯洁"和"政治干净"的象征,并因此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但是《红楼梦》的展开过程却宣告了此一拯救的失败。其原因可归结为:其一,宝玉的女儿崇拜论的狭隘;其二,宝玉对女儿气质的偏至认同。因之,"女儿"的终将长大与"诗性"的终将逝去,最终导致了整个诗性家园的毁灭。故而《红楼梦》既展示了对"女儿"救世理想的憧憬,又亲自进行了拆解。所以籍此,《红楼梦》不仅将晚明以降对"女儿"、"情"的讨论推向更深更远处,同时亦对文人在当时语境中的自我价值选择困境做出了一个批判性的、寓言性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熟语,这些熟语给全书增加了活力,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该文比较分析《红楼梦》歇后语在翻译哈萨克语过程中的译介处理,阐释原文中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得失。在翻译中归化能够使译文通顺,异化能够保留源文化内涵。翻译中译者根据语境灵活地把握维度,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同时把译文地道通畅地表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其写人艺术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然而,学界仅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无法全面审视其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红楼梦》的写人艺术其实包括人物的出场、细节与白描的写实手法以及人名设计等方面。笔者便就这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客观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女作家范小青是个写作上的"拼命三郎",传说她十几天能写出一部20万字的长篇,一个月能写十几个中篇!她在写作时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只认得一个"写"字,-直就这么写、写、写…………  相似文献   

15.
第一部从创作论角度治红的专著《红楼梦魅力探秘》(周思源著)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不是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是什么样”入手,而是着眼于“为什么写成这样”和“怎样写的”,研究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在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尽魅力来自于高浓度;多种结构元素与文以载情的作用;《红楼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作者如何解决篇幅有限与人物众多、典型生动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三等人物也经得起一等分析等。著名红学家冯其席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林冠夫作序。  相似文献   

16.
宋明闽中荆山徐氏,至晚明徐熥之前无有以儒为业者。以岁贡步入仕途,并著有《徐令集》。经过子熥、兄弟的努力,徐氏成了闽中文化大族,但传仅四代,时不过百年,遂衰歇。原因比较复杂。徐熥一生只活了三十九岁,自弱冠始,奔竞于科举,十年三上春官三下第,遂贫病郁郁而死。《明史·文苑传》云万历中年闽中复振风雅诸诗人,并不及。实际上,此时闽中标举风雅的当首推邓原岳和徐熥。熥诗诸体兼长,尽弃晚明浮习,近体胜于古体,七言优于五言,七绝工于七律。沈德潜、汪端论晚明诗,极重熥诗,而近世研习晚明诗者则少及之。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里众像清晰,鲜活生动,或简或详的人物都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刘姥姥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一个小角色,也是《红楼梦》这部作品颇具艺术价值的关键性人物,刘姥姥的出场与活动是包括宝黛爱情线、四大家族没落线、大观园兴衰线在内的《红楼梦》明暗线之一,也通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求助、答谢、报恩的故事演绎了普通老百姓的善良,也映照了包括黛玉、王熙凤及其他贾家贵族和仆从身上存在的各类局限,刘姥姥进贾府从局促求助到报恩救巧姐儿,对照了贾府盛极走衰的发展,成为书中引发人进行深度思考的中心人物。该文通过分析刘姥姥的人物性格,赏析其在整部作品中的文学塑造价值,管窥《红楼梦》看似描写家庭互动和懵懂爱情,实际用日常故事写尽人间沧桑及其背后隐藏的经世哲学和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8.
一、明嘉隆间出现的张瑀《还金记》传奇,是戏曲史最早一部自写身世的作品。作者作为主角登场,剧中主要人物也都是真名实姓。作者在《自序》中,谈到虚构和想象在写实戏创作的作用。认为写戏需要凭借想象,尽管"颇涉虚伪",然"非此无以劝世"。四百多年前,就有这样明确的戏剧观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应当引起研究者对其人其剧的重视。二、因方疑子《鸳鸯坠》杂剧与《还金记》都涉及真定世家大族梁梦龙家事,且《鸳鸯坠》置于《还金记》后,故诸家著录都把方疑子当成张瑀的别署,误将两剧标题为《方疑子二种曲》,本文予以订正,还其原貌。三、清顺治十至十二年间,梁氏后人梁维枢以楷书抄录两剧及"家乘补遗",编为十四、十五和十六集,准备收入他所编辑的家乘《真定梁氏直誉集》。因为此书仅残存一至五、八至十二卷稿本,这个原抄录本正可补其佚失。  相似文献   

19.
交流     
《文化博览》2006年第一期,《电视剧里的民族希望》一文,浏览一番后,不禁生出诸多疑问。该篇文章是作者观看《大宅门》及《大长今》后的感受。作者引用那句经典台词:"你看那边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表达了他对《大宅门》剧中充斥着所谓"恐怖"、"仇恨"的异议。文中这样写着:"用那句台词对付日本人,我们似乎不便说什么,但是他(主人公)能这样对付敌人,就不能这样对待亲  相似文献   

20.
焦紫玉 《职业圈》2007,(8X):116-117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