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挚虞《文章流别集》依时代为序,以文集、文论、文志三条结构编撰全书,较早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批评模式,在中国文学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挚虞以"文章"笼括众家之体,显示了文学史"全史"建构意识,《文章流别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各体文学史料,《文章流别论》成为分体文学史专论,《文章流别志》、《文章志》则显示了以作者为线索的文学史雏形。挚虞以流别为主纲,以作者为辅线的总集编撰体例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晋总集与编纂者的史官身分密切相关。东汉以来经史分离的趋势加强,史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史官的文章才能进一步彰显,文章地位提高,文章写作繁荣,文体日益丰富。史官负责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和国史的修撰,因此编撰图书目录和撰写人物传记是其主要职责。《汉书·艺文志》学术源流的梳理和《七略》"诗赋略"细致的文体分类,是总集文体源流的取法对象和文体分类的先导。魏晋时期别传的盛行,不仅促进了别集的发展,为总集编纂提供了资源,而且深化了总集辨体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唐宋类书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类书的编纂方法与总集文体分类有密切关系,其指导写作的目的与文体学著作和文体总集的功能是相通的。唐宋类书"文部"胪列评论文体的体例在中国古代文体纂述体例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独到地位。从唐宋八大类书所引古代文体书目之数量和频次分析,可以发现许多文体学嬗变规律以及唐宋人的文体观念发展变化。作为"古代文献资料的渊薮",中国古代类书尤其是唐宋类书最丰富、最集中、最系统地把中国古代文体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具有了"综罗文体资料文献"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赋》被后世定性为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却采取了所谓"纯文学"的命名方式和结构方式。这种以赋为论却依旧能够保持赋体特色经学源头的创作无疑是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难以忽略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对文论创作方法的一次新的探索也是对长久以来"文有专体"传统的一次突破,挖掘了赋体的文体功能,同时证明了文体范型的变动性。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唐诗总集编纂的高峰期。明代张之象编纂的《唐诗类苑》200卷,嘉靖年间即已编定;万历年间,卓明卿割裂此书稿的初、盛唐部分先行刊刻;万历二十九年,张稿才刊刻于吴门曹氏家坊。《唐诗类苑》采用以类系诗的编排方法,有着完备的收录原则和整齐划一的分工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影印的中岛敏夫整理本《唐诗类苑》,充分说明这部巨著在唐诗学史和中日学术交流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4,(6):91-104
《梨园话》是一部被盛誉为可与著名戏曲学大家齐如山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鼎足而三"的中国第一部戏曲词典,其作者方问溪在中国戏剧史和社会文化史上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作者方问溪是一位出身五代相承戏曲世家的音乐学家。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梨园话》的成书、编纂体例和性质、作者生平及其编纂本书的学术背景,以及《梨园话》的戏剧史意义和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经·驺虞》主旨关乎上古蜡祭中的"迎虎"及"田狩"之礼;作为上古的仪式乐舞,此诗用于与"迎虎"及"田狩"相关的"射礼";《礼记·乐记》等古籍关于"《驺虞》,乐官备"之说,并非毫无根据,其说源于上古乐官在确定时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上古田猎具有时节性,更为了焚烧草莱、开辟土地,而农业生产最重"时令","乐官备"是上古农业生产的保障;仁兽"驺虞"的原型是人间的虎,同时是天上的参星,参星在上古是指示正月等季节的重要星辰。  相似文献   

8.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文体论中"释名以章义"主要采用了"音训释名"的方式,这与作者刘勰的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在分类分析《文心雕龙》文体论各篇所采用的音训方式基础上,说明刘勰在音训运用上的得失,以及对后代文体训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文鉴》的编纂凝聚了吕祖谦的文学思想与学术关怀。吕祖谦秉持融会理文的文道观,以编纂《宋文鉴》为契机,致力于弥合自北宋以来文道分裂与对立的局面,对于南宋中期文坛中兴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之功和启示意义。《宋文鉴》是吕祖谦开创的历史谱系学中关键的一环,它将当代纳入其中,通过诗文把北宋一代的历史关节、治体统纪建构在古今连贯、前后延续的历史序列之中,并"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可以说,《宋文鉴》是全面认识吕祖谦文学与学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面相,无论在宋代文学思想发展史还是学术史上,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强 《文化学刊》2014,(4):142-146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图书集成,它的编纂发动者是乾隆皇帝。从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正式开馆编纂到完成共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并抄写七份,分别存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它们在阁中安稳地存放了上百年,然后就伴随着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桩桩事件而动荡起来,有的阁与书皆化为灰烬,有的阁与书虽在,但已是书阁分离。可以说七份《四库全书》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1840年至今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图书集成,它的编纂发动者是乾隆皇帝。从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正式开馆编纂到完成共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并抄写七份,分别存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它们在阁中安稳地存放了上百年,然后就伴随着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桩桩事件而动荡起来,有的阁与书皆化为灰烬,有的阁与书虽在,但已是书阁分离。可以说七份《四库全书》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1840年至今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曾多次赞扬《诗经》文艺角度上的美,并从中援引诗教观点。无论从《论语》中《诗经》影子出现的数量还是整体质量上,《诗经》在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上都可以作为孔子及孔门思想的佐证,都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去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荔奴是龙眼的别称。徐(火勃)(1570—1642)以荔奴名轩,又作《荔奴述》。林古度(1580—1666),作《荔奴传》。这两篇散文小品取材新颖,化俗为雅;两位作者巧妙地利用作为龙眼别称的"荔奴"这个词做文章,或由物转入写人,或由假托的人连带纪物。两文取材相同,而所用文体各异,前者用"述"体,后者用寓言式的传记体,各有所长,各臻其妙。《荔奴述》见于稿本《红雨楼集·鳌峰文集》;《荔奴传》见于稀见的明清之际刻本《林茂之文集》,在文献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佳 《文化学刊》2015,(4):79-8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多个层次的歌颂,婚恋就是歌颂的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的阐述,将纯真与质朴的感情展示出来,表达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和自由恋爱的渴望,映射出当时社会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现代女性在爱情观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傅子》集中体现了魏晋思想家傅玄的思想,其治国理政思想对晋代的统一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反映了通儒达道、礼法并举的法治观念,尊儒贵学、选贤举能的教育观点,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经济主张以及天行有常、以异致同的改良思想,充分显示了傅玄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不仅为司马氏政权提供了参考,也为当今国家治理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齐、梁时期,产生了一部"体大而虑周"①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作者刘勰,据《梁书·刘勰传》的简单介绍,我们知道他是"东莞莒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莒县。传中说:"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他虽然也做过记室、东宫通事舍人等类小官,最后还是"奉敕"到定林寺参加编纂佛典精研佛学,最终出家,未几而卒。可见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读  相似文献   

20.
刘家佶 《文化学刊》2008,(4):103-108
《目前集》是明代名人笔记,该书收录670余个条目,具有珍贵的民俗语言学研究价值。笔者对其进行民俗语言学研究,稽考民俗语汇的百科性及修辞心理的运用。《目前集》的存在为研究明代以及明代以前的历史和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虽然《目前集》是名人笔记体的准辞书,并且体例结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同时代的辞书编纂,尤其是对后代辞书的编纂体例及词源考辨上都有内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