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4.
魏晋总集与编纂者的史官身分密切相关。东汉以来经史分离的趋势加强,史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史官的文章才能进一步彰显,文章地位提高,文章写作繁荣,文体日益丰富。史官负责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和国史的修撰,因此编撰图书目录和撰写人物传记是其主要职责。《汉书·艺文志》学术源流的梳理和《七略》"诗赋略"细致的文体分类,是总集文体源流的取法对象和文体分类的先导。魏晋时期别传的盛行,不仅促进了别集的发展,为总集编纂提供了资源,而且深化了总集辨体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的理由:作为立论前提的"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本身就站不住脚;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不符,没有任何一个"唐人"是按照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而"有意"写作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这一命题足以体现唐人传奇的划时代意义,不必为了肯定唐人传奇的文学史地位而迁就"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林兰香》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家庭文化的典型之作。所谓"世情",指的是世态人情。《林兰香》以描写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主,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本文主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关注小说的世情题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  相似文献   

7.
敦煌写本《杂抄》内有"论经史何人修撰制注"一条,这部分内容包含二十余种书籍,在形式上看其应为一个简单的阅读书目。而通过《杂抄》自身的性质以及书目所录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加上当时科举应试风气的影响,推测其为当时具有推荐性的学习书目。联系科举考试制度及内容,探索书目编纂人的编目意图,可以看出其所列书目内容对当时科举考试的迎合。本文以其对科举考试的迎合作为连接点,将书目内容与科举应试学习联系,以此窥探科举士子们当时科举应试学习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明清通俗小说作品往往只署作者的"别号",这些"别号"虽然扑朔迷离,但对之进行解绎,却可以看出通俗小说作者共有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即他们大多数出身寒微,科举蹭蹬,仕途坎壈,穷愁落魄,混糞谏缁嵯虏悖⑶叶嘁蚶喜坏弥径队谑榉换?著小说以自遣。这种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对通俗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明代章回小说论略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史上,明清两代出现的众多章回小说,无疑最值得夸耀。时至今日,所谓“四大小说”或“六大小说”,仍非章回体莫属。可以说,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小说大量涌入中国以前,章回小说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也取得...  相似文献   

11.
唐宋类书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类书的编纂方法与总集文体分类有密切关系,其指导写作的目的与文体学著作和文体总集的功能是相通的。唐宋类书"文部"胪列评论文体的体例在中国古代文体纂述体例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独到地位。从唐宋八大类书所引古代文体书目之数量和频次分析,可以发现许多文体学嬗变规律以及唐宋人的文体观念发展变化。作为"古代文献资料的渊薮",中国古代类书尤其是唐宋类书最丰富、最集中、最系统地把中国古代文体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具有了"综罗文体资料文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舶载书目》著录元禄到宝历时期传入日本的汉籍2490种,其中小说200种,白话小说占六成左右,文言小说仅为四成,正德、享保是舶载典籍的两个高峰期,分别对应着荻生徂徕"萱园译社"和伊藤东涯古义堂门人热衷唐话并嗜读白话小说的特定时期。自享保9年开始,舶载小说由文言小说为主转变为白话小说为主,此时冈岛冠山由江户萱园返洛,唐话风气自江户转移到京坂间,稗官五大家大多进入白话小说翻译或讲授的活跃期。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29日的《藏书报》,刊登了陈炜先生所撰《<镜花缘>版本知多少》一文。陈文根据《连云港市艺文志》的统计,列出了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镜花缘》除外文译本外的25个版本,其中清代版本20个。但据笔者所知,《镜花缘》作为当时的一部"畅销书",以有清一代而言,其版本远不止20个。笔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为基础,根据本人知见,对陈文中所著录的《镜花缘》的清代版本作了补充,详细著录并考证了各版本的版刻特征及其刊刻、收藏的源流,纠正了前人著录中的讹误。另外,对《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也作了简单的考证。  相似文献   

14.
挚虞《文章流别集》依时代为序,以文集、文论、文志三条结构编撰全书,较早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批评模式,在中国文学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挚虞以"文章"笼括众家之体,显示了文学史"全史"建构意识,《文章流别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各体文学史料,《文章流别论》成为分体文学史专论,《文章流别志》、《文章志》则显示了以作者为线索的文学史雏形。挚虞以流别为主纲,以作者为辅线的总集编撰体例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文学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的自觉追求意识:“史识” 就一个学科发展的意义上来看,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就个人的学术道路来看,我以为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一书,更能够代表他的水平和功力。《中古文学史论》不仅在一个学科的研究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于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实践,在近代学术史上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我在这里无意判断这两本书的价值,我只想围绕《中古文学史论》,探讨一下王瑶先生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思考和实践现代的科学的实证精神和方法的一些努力,并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18.
李钧 《文化学刊》2011,(1):134-1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工程给郭沫若研究带来新契机,至今已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但"重写"郭沫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非历史主义的"酷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典型代表——这需要学界加以关注和警惕。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郭沫若研究还有许多重大学案和学术增殖点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现代学统建设的角度对郭沫若研究进行概览,力图反思"唯新唯西"思想的负效应,并重申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中后期,日本读本小说作家上田秋成创作了怪谈小说《雨月物语》。《雨月物语》中有3篇翻案自"三言",秋成在吸收中国小说文本元素的同时,能够在其作品融入日本传统文化等元素,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使得《雨月物语》虽然翻案小说,却极具日本文化特色。本文对比《雨月物语》和"三言"的内容,论述上田秋成的文化改造创新手法。  相似文献   

20.
对 2 0世纪的学术源流和学术风格进行科学的总结 ,对于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的总体认识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利用世纪之交这一对百年学术进行回顾和总结的良好契机 ,近年多有回顾 2 0世纪学术史的论著问世。王子今教授新著《2 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文献学的研究 ,是文史哲等人文科学进步的基础。“文献” ,在我们民族的传统记忆中 ,长期以来是一个备受尊崇的神圣字眼。文献的创制 ,文献的积累 ,文献的保护 ,文献的研究 ,千百年来长期受到社会比较普遍的重视。中国社会的传统 ,从宝爱典籍到敬惜字纸 ,对文化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