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薛乾 《出版广角》2021,(16):56-58
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出版企业担任着重要角色.多年来,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大批优秀出版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中进行了多种有益探索.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能力的提升面临产品精品化和体系化意识不足、出版市场细分不够精细化、国际化视野有待开阔、有效资源盘活有限等挑战."文化自信系列绘本"在世界知识出版社顶层设计的架构下,打造高质量内容,创新出版形态,以国际化视野积极推动绘本"走出去",回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电视知识分子"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本研究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文化适应与文化转换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湖北电视台多频道节目及两所高校教师介入电视场的情况为个案,分析目前我国学术场与电视场之间的关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档案文化创意服务"走出去"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有力举措.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走出去"的核心要素与当前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内外的优秀典范,研究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走出去"的未来路径,以适应全球文化深入交流与广泛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5月10日,省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2011年会暨"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召开.会议以"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为主题,研讨新形势下浙江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特点、内容及实现途径.省档案学会理事长、省档案局副局长韩李敏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档案馆副馆长黄正鸿主持.来自省直单位、国企和民企的12位委员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发表了程巍的文章《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文章篇幅很长,要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和论证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那一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中,林琴南的"方姚卒不之踣"的古文表达并没有错,倒是胡适、刘半农、陈独秀、钱玄同等人错了。文章由此推论并批评,"白话代文言的革命,本就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领导权问题,采取的方式自然是非学术的,以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文化领导权从文言  相似文献   

6.
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文化例外"原则移用到我国对外的文化贸易纷争中时,既暴露出了自身的缺点,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因此,推动"文化例外"原则自身的完善,灵活使用这项原则,实现本国文化政策和WTO规则有效地接轨,是合理利用"文化例外"原则的前提.在"文化例外"原则的庇护下赢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创意产业为主导,结合我国优势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国际地位的提升,才是我们解决国际贸易纷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孟霄 《传媒》2021,(8):65-67
2019年是"国潮"文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人民日报策划团队通过精准规划和高效运作,在北京三里屯打造出爆红的"有间国潮馆"快闪店.场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点,通过五大核心创意展区,融合传统与时尚、技术与艺术,让大众感受到中国文化与国产品牌之间的融合碰撞,创造性地演绎了"国潮"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孙梅 《编辑学刊》2002,(3):77-78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某些西方国家以其强势经济推行其文化观念,企图在全世界实施文化霸权.作为一名编辑人员,应该对这一点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学习、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等于"全盘吸收",更不是"全盘西化".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第一防线,编辑人员首先要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文学术出版是人文社科出版领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其价值衡量一直缺乏简单而有效的标尺.文章通过对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国散文丛书"进行个案剖析,初步提出人文学术出版应具有三个价值维度:前沿的时代价值、独创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新峰 《当代传播》2011,(2):123-124
文化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其传播、推广也有一定的规律.本文以"贾体字"的开发传播为例,探讨文化品牌的价值挖掘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西安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与城市形象创新是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密切关系.城市形象创新,期待着城市习俗文化的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在一般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深度解析该思想,通过分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解读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消费市场的关系、文化消费市场的买方与卖方的关系,以文化消费市场为切入点结合该思想具体谈论了对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思考,提出了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思维下构建文化创新消费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语境下媒介功能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行芳 《现代传播》2006,27(4):17-20
构建"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正式开始,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而传播又是文化转型的重要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由于此前人类历史关注的是物质生产,从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和以主体/客体为特征的哲学思维范式,权威主义和等级制度成为一切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信息社会的诞生使得这一切受到挑战,文化转型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媒介的作用变得极为突出.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媒介的功能必须发生深刻变化,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人类决策的信息库、人民智慧的倍增器、社会沟通的润滑剂、民族交往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意见领袖"与"文化英雄"——"两极传播"的中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在"本土化"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本文立足于学术"本土化",对中西方关于对信息传播过程中"二次流动"过程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将中国传统的学术资源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结合起来,促进适合中国本土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体制改革30年中,我国媒介的体制经历了从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到以广告、发行或经营其他产业为主要收入,再到开始尝试与资本"联姻"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在十七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背景下,如何采用现代资本运营手段做大做强我国传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依托"第三极文化"、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提出"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在提供休闲娱乐、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中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使代表和反映"第三极文化"的电影作品真正走向世界,为世界观众所共享,使其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及其他各国电影一起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媒体融合背景下,积极探索儿童绘本传播新路径,提升优秀绘本在儿童和家长中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出版人的天职.外教社"儿童英语阅读魔盒"系列成功开拓了儿童绘本传播的新形态、新路径和新方式,将该书所蕴含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念,以其聚合性的传播内容、多模态的传播手段取得了辐射性的传播效果,为我国当下儿童绘本的出版和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范红  周鑫慈 《出版广角》2021,(11):67-71
移动传播产生新的社会情景,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范式.移动短视频以娱乐性、场景性、互动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意义分享和价值重构等方面新的媒介表达形式.本研究以抖音平台"上#谁说京剧不抖音#"话题下的高赞视频为例,通过内容分析考察京剧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容生产特征与意义生成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别就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内容生产者及平台运营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视频化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