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镜头】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引入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摸一摸”:模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摸作业本的封面与课桌面、摸自己的手与数学书的封面……看看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85~88页。【教学片断】一、在比较大小中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和作业本的封面,比一比,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封面大小的?生1:通过观察,我发现数学书的封面大。生2:我是把数学书和作业本重合在一起,发现数学书多出一点,所以,数学书的封面大。师:同学们做得真好,观察真仔细。再请大家取出课前准备的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用手分别摸一摸它们的一个面,比一比,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你又是怎样比较它们的面的大小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设疑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与教材的特点,随意地设疑,这样只会让设疑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大负担,与设疑的初衷相违背。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新课导入时,教师组织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作业本的封面和课桌面、自己的手和数学书的封面等,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的本意是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比较让学生说出哪  相似文献   

4.
一、设疑激思,导入新课教师摸数学书的一条边,问:我们要知道这条边的长短,可以用什么单位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要知道封面的大小是求什么?用什么单位测量?评析:选准与新知密切联系的旧知识复习,设置认知矛盾,导入自然贴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观察比较,认识面积认识物体的表面,揭示物体表面有大小与面积概念。教师指出,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如书本、桌椅等,每个物体都有表面。接着,教师摸黑板面、课本封面,学生摸课桌面、文具盒面,并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然后,学生比比黑板面与课本封面、课桌面与文具盒面,…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0页。【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理解面积概念1.触摸比较,认识物体表面有面积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关于“面”的知识。你们能找到身边的面吗?生:地面、黑板面、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师:数学书封面在哪儿?谁来摸一摸?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如何基于度量本质更好地认识面积?可以开展以下教学。一、找:面在哪里1.摸一摸:从身边的物体中找到一个面并用手掌摸一摸。教师指导正确摸面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2.找一找:分别找比数学书封面大的面和比数学书封面小的面。  相似文献   

7.
一、缘起:周长能摸、能描吗?笔者近期去基层学校教学视导,先后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周长"一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例3)。四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其中都有一个摸周长、描周长的教学环节:在揭示周长概念之后,先让学生摸周长——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等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描周长——描树叶、长方形等不规则或规则图形的周长。这引发笔者的思考:周长能摸出来吗?能描出来吗?教师采用这个教学环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雷燕飞 《四川教育》2002,(12):29-29
【活动设计】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教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数“一”时同桌两个学生对击左手掌,数“二”时对击右手掌,数“三”时对击两个手掌。游戏完后,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谁的手掌面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二、自主探究,充分感知。1.摸、比——建立面积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教科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感觉?哪个面大?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封闭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封闭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  相似文献   

9.
"量一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对于刚接触面积概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面积单位是抽象的,如何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除创设充分的想象和操作活动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机械套用;二是周长和面积单位混淆使用;三是不能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有效建构面积单位,揭示面积单位蕴含的数学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②体会并认识1厘米2、1分米2、1米2;③能根据物体表面或图形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一感知 巡视学生课桌上的学习用品后,我微笑着说:"同学们,看看你们的课桌上有什么工具可以当格子来量物体的面积." "请大家用作业本当工具,量一量课桌桌面、椅子靠背的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话音刚落,学生都动起来,有的把数据记录在作业本上,这是好习惯.几个动作快的学生把小手高高举起.我请他们汇报并说明想法.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资源——合理调整,充分利用 教师必须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的内涵,立足教材,用好教材。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周长》一课,教材先通过“看一看”——观察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及一笔画出一只乌,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到什么是周长。然后通过“描一描”——描出树叶的边线,“摸二摸”——摸课桌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等,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  相似文献   

11.
一、比一比,说一说,初步认识面积。 1.教师引导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封面、黑板面、地面、铅笔盒盖的面等,并用手摸一摸,体验手上有什么感觉。 2.比一比,说一说:(1)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的面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课桌面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课桌面与黑板面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2)出示两个正方形图形(图略),一个面积为8平方分米,另一个面积为4平  相似文献   

12.
《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老师要遵循数学规律,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本质,循循善诱,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课前互动"比手掌",到摸一摸课桌面、黑板面、数学书的封面,充分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初步理解面积含义;接着比一比物体面的大小,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再将屏幕上的数学书封面抽象为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不同的平面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自然地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从而丰富概念的内涵。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概念的形成是丰富的、充分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8~60页【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教室场景图。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生:这是我们的教室。师:仔细观察,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生1:喇叭面、开关面板的面是正方形。生2:课桌面、黑板面是长方形。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  相似文献   

14.
【案例背景分析】本案例选自大纲版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的定位是在实践中学,在活动中学。以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起点,搭建一个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知识为“背景”的舞台。【课堂实录及反思】一、认识体积(实验感知体积的概念)1.课前谈话师:观察课桌上的东西,今天上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生:好像自然课。生:有围棋,还有杯子和水。生:有一些石头。……师:今天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师:你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哪些知识?这节课你们还想学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新知识?(教师设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生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是什么样的?生2: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生3:怎样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反思: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什么是面积》。【教学过程】一、说、摸、请三环节,建立面积表象1.说“面”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屏幕上出现一个大大的“面”字)生:“面”字。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面?生:铅笔盒的平面、地面、墙面等。  相似文献   

17.
<正>【案例背景】有幸参加校内的赛课比赛,授课内容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案例片段】……师:时间到。把书合上,说一说刚才你们看书时知道了什么?生:要用所给的数字1、2、3组成两位数。师:两位数的意思是什么?生:个位和十位都要有数。师:你们都组成了几个两位数?统计组数的人数。看过书后一个也没有组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会自学或是根本没有看懂题目意思);组出一个的学生人数,  相似文献   

18.
一、操作引入,明确长和宽的比决定图形形状 1.操作活动,画出桌面.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能举个例子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的. 生:音箱的面也是长方形的. 师:挺好,看看课桌的桌面. 生: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能不能把它看成近似的长方形? (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那咱们估一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19.
创设情景,引导儿童对数量关系进行积极思索,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再亲手触摸和用重迭法比较课本封面和作业本封面的大小,后观察比较老师画在小黑板上的两个正方形的大小,感  相似文献   

20.
【教学理念】关注“三全”:全体学生、全面素养、全程发展;着力“三读”:自主地读、充分地读、有效地读。【教学实录】(播放《群鸟乐》课件后)师:同学们,刚才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生:我们看到老师和很多鸟在一起。师:你们喜欢鸟吗?说说喜欢的鸟名。生:我喜欢珍珠鸟。生:我喜欢可爱的珍珠鸟。生:我喜欢五颜六色的珍珠鸟。师:都是喜欢珍珠鸟,有别的鸟吗?【点评:打破孩子的思维定势,使课前谈话更为自然、舒展】生:我喜欢黄鹂。生:我喜欢珍珠鸟、丹顶鹤、鹦鹉、鹈鹕……生:我喜欢洁白的鸽子、体积小的蜂鸟、会说话的八哥……师:喜欢的鸟真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