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华  梁瑜虹 《传媒》2003,(4):18-19
艾丰是中国首批高级记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全国质量工作卓越领导者”奖章获得者,历任人民日报社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等职务。40多年来,他一直作为编辑、记者活跃在中国新闻工作的第一线,写过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主要作品收进他的新闻作品集《思考的笔》和《经济述评自析集》。近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传媒界感兴趣的诸多问题采访了艾丰先生,其中他对传媒人成才的一些看法,使我们得到了一种理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一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力图开拓创新,从不同的角度真实而又生动地记录中国历史上这一段进程。科技日报记者常征也进行了这样可喜的尝试。今年一二月份,科技日报发表了他的连续报道《顾惠东效应》。在这次报道中,作者力求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结合部入手,挖掘出改革中的人们变化着的心态,使枯燥的经济问题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该文发表后,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还特意就此给科技日报记者部主任郭梅尼写了一封信。现将艾丰同志的信及作者的体会一并发表,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有新的突破。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断;所谓学者型记者,是说他的这种研究的选题用的是记者的眼光,他对研究成果的表述用的是新闻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艾丰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生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应暨南大学新闻系的邀请, 2000年 11月 28日,艾丰先生来到暨南园,以记者的经济理论素养与新闻工作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现根据录音,将艾丰先生的讲学内容扼要整理如下。综合、超脱、主动:记者学习经济理论的优势 艾丰在许多场合强调过,…  相似文献   

5.
艾丰男,1938年4月生,河北省玉田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硕士学位后到人民日报工作。现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高级记者,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30年来,他一直积极、辛勤地奋斗在新闻工作第一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写了一些有全国影响的新闻作品。他的新闻报道代表作有:《首钢启示录》(1989年)、《现代化的觉悟》  相似文献   

6.
中央今年提出确保8%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理解?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日前走访了《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 艾丰同志1961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毕业后在人民日报工作了14年,先后任记者,工商部副主任、主任,经济部主任、编委。1996年调经济日报工作至今,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艾丰是高级记者,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兼职教授,荣获首届“范长  相似文献   

7.
单珊 《军事记者》2011,(5):44-45
对陈国望印象最深的是他诙谐的笑容,虽然他的经历听起来并不让人感到轻松。他曾经3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采访;他曾经从一个趣闻中发现有巨大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也曾经在西藏昌都历险,差点被水冲走。然而他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使他笑对并感念这些艰辛与困苦。他诙谐的笑容让我们懂得了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永葆激情,要勇于担当。他以范长江的名言"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座右铭,他欣赏第一届长江奖获得者艾丰说的"记者不能做新闻的挑剔者和旁观者",他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守望公平与正义,反映百姓呼声,把新闻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武器。  相似文献   

8.
艾丰是名记者吗? 有一次他去讲课,主持人介绍:“这是著名记者艾丰同志。”他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著名记者,只是个有名字的记者。”他觉得,如果真的那么著名,何须别人介绍?  相似文献   

9.
你读过新闻著作《新闻采访方法论》《记者的素养和技巧》吗?一定会被书中所作的某些新探索所吸引吧!这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从事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谈,也是他的主要著作。这些新闻理论指导他进行了新闻述评写作的实践,他的作品受到了读者好评。艾丰是河北省玉田县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在广播电台工作过较长时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人民日报当记者。他常常感慨万分地回忆自己在求知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在我国新闻界诸多名家中,艾丰是颇有代表性与特点的一位。他是大器晚成者,起点高、步履大,从读研究生到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再到走上经济日报总编辑领导岗位,是改革开放20年间迅速成长、成熟并卓有建树的一个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信息     
程远新闻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程远新闻作品研讨会1月26日在北京举行。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心华、总编辑艾丰和来自首都新闻单位、新闻学术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等70多人出席了会议。程远系经济日报社产经部高级记者,多年来他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13.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简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栏的话: 新闻圈内的人都知道。艾丰是北京的知名报人。他是大记者、名编辑,是学者、作家,还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关于写作的新闻学入门教程是我国大学新闻系最流行的教材.盛行十年不衰。今天,我们特开此栏,为的是让读者能从艾丰老师的亲传相授中.获益有得。自此,每月您都能听到艾丰老师在和风细雨声中.谈写作……  相似文献   

15.
评艾丰的《经济述评自析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 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的新的突破。 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  相似文献   

16.
徐见,山东曹县人,1953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陕西电视台经济部主任、主任记者。全国电视经济节目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1975年底调入省电视台新闻部、经济部工作,先后担任记者、编辑、组长、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等职。25年来,他组织、实施、指导了多个重点和专题、系列报道;策划、创办了《经济信息》、《黄金新干线》、《金土地》、《每日商情》、《交通了望》、《周末时尚》、《都市家园》、《幸运’98》等栏目。深入基层采访,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新闻报道,共采访拍摄的新闻、信息、专题、评论等有1…  相似文献   

17.
干江东 《新闻窗》2007,(4):114-115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好写活,更具贴近性和可读性?如何才能更好地反映党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生活,吸引更多的读者?著名记者艾丰曾经说过:一个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们的经济新闻,还愿意看,还能看明白,那样,经济报道就可算是写好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要沙里淘金,写出既具可听(视)性又有指导性的经济新闻报道,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新闻题材的大与小经济活动五彩缤纷,新闻事实有大有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小事中发现大题材,表现大主题,以“滴水见太阳”之功效赢得读者。有些时候,往往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把它放在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就能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表现一个大主题。我们的记者,就该多留神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常的小事中去发现题材,写出具深度和新意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启迪,甚至给决策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人民日报,他有不少第一:第一次记者的名字被写进编者按;第一次把一篇工程报道写成一整版,第一次开设记者个人评论专栏。一篇篇稿子出笼,多在夜阑人静时。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分为三个时段,他称为“三个早晨工作法”。第一个早晨:早饭前;第二个早晨:午饭后;第三个早晨:晚上9点至凌晨3点。工作是勤勉的,更吸引人眼球的是他在这张全国最大的机关报工作,却把机关报的报道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典型报道不是上头给的,是自己从基层挖出来实笃笃的新闻;国家大型工程报道不去报成就却报道差距;不停追踪新闻发生地的阶段性变化,动态地反映时代,反映区域;评论没有官话、套话、空话,让人耳目一新。这或许就是业内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严肃的主流大报。 王慧敏,河南洛阳人,1966年12月生,大学毕业后进江苏常州日报工作,后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攻读研究生,1994年分配进人民日报经济部,2001年开始负责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现为人民日报新疆站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兰州大学经济系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20.
很难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翻阅其数十万字的经济报道作品,感到艾丰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使其经济报道模式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然而,认真体味就会发现片L根于艾丰头脑中不变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其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因此,了解艾丰的经济报道观念,也就掌握了一把解读他的经济报道的钥匙。一、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无疑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