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通讯要严格选材,力求用最少、最典型的事例来深刻说明事物的本质。这和采访时恰恰相反。采访象韩信点兵,获得的材料越多越好(当然也要心中有数,分清轻重缓急)。写作时,则要以一当十,选择最精当叫响的材料。如果不注重选材,一篇通讯写起来,堆砌一大堆例子,不但不会深化主题,反而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沧州日报记者邓金艳采写的《她在台历上过日子》(载1989年12月1日沧州日报),大多采用镜头式和对话记叙的写法,可读可信,极为感人。作者四次深入现场采访,直至看见主人公夫妻俩写在台历上的“悄悄话”,又同采访对象推心置腹,掏出了心理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上,记者没有罗列新闻事实,只写了丈夫嗔怪、哼曲熬药等几个细节,就活画出一个事业型女人。台历上的留言,更是极具说服力。常说记者采访搜集材料要“多多益善”,材料的运用却要“以一当十”,这篇新闻较好地体现了这个原则。这则新闻在写作上也有独特之处。题目“她在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对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采访,写出的新闻报道其新闻价值却大有差异。可见,一篇新闻报道新闻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报道客体固有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记者主体素质的高低。在通常情况下,新闻事实并非都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常常表现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的事实材料一般透明度高,记者在采访中容易把握住它的实质性内涵。而那些隐性事实材料往往比较错综复杂,其本质特点并不是一眼就看得清的。对于这些需要在较大范围加以分析比较,在较深层次上加以开掘提炼的事实材料,记者能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肯下苦功夫,对于新闻报道的成败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1987年,一场洪水使兰新铁路哈密路段遭到破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5.
王美莹 《新闻窗》2010,(4):100-100
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展开的专题报道。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记者都要面对。人物报道作品的好与差,关键在于把人物采访透,触及人物的灵魂,采访出他(她)鲜为人知的一面,从中提炼出其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要把人物写得深入细致,不能不谈到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6.
写通讯要严格选材,力求用最少、最典型的事例老深刻地说明事物的本质。这和采访时恰恰相反,采访象“韩信点兵”,获得的材料越多越好。写作时,则要以一当十,选择最精当叫响的材料。如果不注重选材,一篇通讯写起来堆砌一堆例子,不但不会深化主题,而且会分散和冲淡主题。. 下面是我们的一篇修改稿,括号里的正体字是从原稿中删去的部分。机器医生当人们运输、打麦,特别在前段机器轰鸣,给旱魔做斗争的时候,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想起邵养增来。  相似文献   

7.
新闻心理学认为:“没有激情的记者,不是称职的记者;不善于对激情进行自我调节的记者,不是成熟的记者”。 作为记者,为了确保采访顺利进行,直到完成一篇或系列打动人心的新闻报道,应从哪些方面对采访激情进行自我调节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访前激情的稳定和酝酿 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时,受人物或事件的激发而产生某种激情,产生想要采访的冲动。比如,在得  相似文献   

8.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闻学非常强调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在采访之前要明确报道思想,了解采访对象,收集新闻背景,拟定采访提纲等等。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分工越来越细,一般性新闻单位都将记者分行业分系统负责新闻报道,以便于熟悉、了解情况,这就为记者提前介入新闻事件创造了客观条件。 所谓提前介入新闻事件,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记者就着手做预备性工作。这就要求记者具备预见性意识,这里所说的预见性意识并非空想,而是产生于对丰富材料和信息的占有、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这也是新闻敏感的具体体现。具体地说,记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前介入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0.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好线索或好选题,因为记者写不好或报道得不精彩而错过了时机,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所以,本文有必要就如何把握线索和选题进行一番论述。 这些做法就是:要牢牢地记住“三抓四见”,并紧紧围绕“三抓四见”来写。 “三抓”是指抓事例、抓人物、抓观点。这三者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要让记者在每次采访前,牢牢地记住自己的任务是去抓这个线索或选题中的事例的,是去抓人物和人物观点的。有了这种强烈意识,就会从理论上指导和规范自己在采访中的具体行动。 “四见”是指见物、见景、见奇、见情。这四者也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用“物”、用“景”衬托报道的气氛,体现报道的事实;用“奇”去揭示所报道内容的“新闻性”,争夺受众的眼球和耳朵,从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闻资源共享、报道内容同质化的状况,记者如何把新闻做得与众不同,更能让读者接受呢?可以说这是许多记者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从什么角度切入,在众多普通材料中寻找关联点,突出人物或事件的新闻价值点,如何抓住细节点并进行放大呈现,以及如何把握好新闻表现的节奏点等已经成为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解剖、分析新闻实践的一些实例,从采访切入点、新闻价值点、关联点、细节点、节奏点等方面对加强新闻报道的创新点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一、寻找最佳的采访切入点众所周知,采访活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  相似文献   

12.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3.
稍有经验的新闻记者除了能够写现场新闻报道之外,还应该具备写特写报道的本领,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它是已在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中被普遍认识了的,毋庸赘述。特写这种形式在新闻写作范畴里,大致可分为新闻特写和一般性特写两类。前者就是用来补充现场新闻报道之不足,记者利用所掌握的材料向读者提供有关某一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具体活动以及记者对事件的说明。这就使读者对该新闻事件有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有“立体感”。一般性特写的时间性较小,主要是满足读者各方面的知识和趣味,所叙述的事情可能很细小,但绝对不是枯燥无味,也不是与新闻无关。这两类特写的共同点必须是以叙述人物的行动和  相似文献   

14.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对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除了记者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外,记者都必须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和确定,实际上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确认。因此,记者怎样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亦即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规则来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是一个涉及到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客观,是否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采访对象选择的基本规则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敏 《传媒观察》2005,(2):30-31
精确新闻(PrecisionJournalism),也称精确新闻报道、精确报道,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PhilipMeyer)最早提出来。它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定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①由此,精确新闻形成了与传统新闻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它是“把事件、人物、行为或态度用数字来表示,然后进行分析”②,数据信息成为报道的基本内容。本文以精确新闻的数据采集及应用为视角,来探讨精确新闻的采写问题。数据采集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来采集数据,这是精确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的最大区别。按…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资料和访问新闻人物,知情人物的活动;新闻写作,则要求准确、鲜明、及时地将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表达出来。这两者的关系,在新闻实践中是紧密相关的。从顺序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从内在联系看,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从新闻报道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这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因为采访具有主观认识客  相似文献   

18.
小陈同志: 你来信问怎样锻炼记者的基本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也不能全面回答。现在挑选记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谈谈我的一点体会和感受。记者的任务是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依据是事实。因此说,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事实的新闻报道就没有任何价值。新闻必须真实,这本来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懂得的起码常识,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间,新闻必须真实这一原则被破坏了。那时候新闻界流传着一种谬论,叫作“事实要服从政治”。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主题新闻,是相对于动态新闻而言的。动态新闻是按既定事实或既成事实采访材料,就事实写事实发生的过程,是镜子式地“反映”事实,其主要功用是传递信息。而主题新闻则是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记者对事实作较明显的、较大量的思想过滤,提炼出明确的主题思想。记者的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素材必须到现实中寻找,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过新闻采访搜集新闻素材,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却“得来全不费工夫”,机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采访中的机遇,可以理解成能获取高价值新闻的机会,如:采访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采访重要人物的活动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等等,能有这样的机会并将之成功地报道出来,对记者来说是一种幸事,它有时可以让人“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