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九四八年四月一日,毛泽东同志在代表中共中央对晋绥干部的重要讲话中,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总路线是我党领导土地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已经完全成熟了。本文试图对它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经过对右的和“左”的倾向的纠正,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果: 1.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巩固了工农联盟,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实基础,保证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到1949年上半年,在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的山东和苏北等老区和半老区,及其所包围的小块新区,除一些零散的村庄和小块地区外,土地业已平分,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旧式富农的封建尾巴也被割掉了。据1949年6月统计,在拥有二亿七千万人口、面积约二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南不在内)中,业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约包括一亿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反腐败思想,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与探讨毛泽东的反腐败思想,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指导当前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腐败滋生的原因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消灭剥削阶级、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人类完全意义上的解放为目标的政党,怎么会产生腐败现象?毛泽东从党员自身内在品质和反动力量外部进攻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第一,阶级成份不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社…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内战危机十分严重,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它是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转变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具有不彻底性。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彻底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客观评价《五四指示》的历史作用,深化对党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论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政策和土地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政策经历了减租减息、征购地主土地和土地改革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是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分不开的,通过这种演化,在陕甘宁边区的老解放区逐渐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每次土地政策演化的进程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都有相应的土地法规出台,边区的土地立法涉及到土地政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登记管理、土地司法等方面,内容相当完整,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边区土地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已相当高了,这些法规在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土地政策的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其他革命根据地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土地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东北解放区知识青年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正统观念,从东北解放区的实际出发,在广大知识青年中全面展开了以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为中心内容,以肃清盲目正统观念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改造教育。这一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适应了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势力、官僚资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是近代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和富强的基本障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建国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已经在有1.45亿农业人口的老解放区(总人口约1.6亿)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从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手中获  相似文献   

8.
战前中共及其领导的解放区的历史特征:历经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成为众望所归,建立起包括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极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民族众多、人口众多、一盘散沙的情况下,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统一了全中国,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赶走了帝国主义,变地主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为公有制,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中,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压迫和剥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伟大的。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完全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0.
西柏坡,原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在这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领导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使这个普通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而斗争的民主革命,实际上是环绕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土地问题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实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从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从而充分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解放区的巩固、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贯彻执行《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实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又于一九四七年九月制定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彻底的土地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解放区广大农民向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中国封建制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习》2001年第9期刊登了梁砚峰老师的一篇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中是否分土地给地主的文章,梁老师认为“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法中,都规定要分配土地给地主和他们的家庭,中国共产党要消灭地主阶级,消灭封  相似文献   

14.
知识梳理1.1950年—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过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  相似文献   

15.
试论邓小平在大别山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卓越创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山解放区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后最早开辟的新解放区,其土地改革运动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下开展早、规模大,摸索形成的经验保证了大别山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开展,对于中原乃至全国各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也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的研究,正确认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同时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根据各个时期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制定了保证土地改革胜利实现的各项政策。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思想给中国土地改革指明了方向,并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当今,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7.
1946年12月13日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是陕甘宁边区由减租减息向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土地政策。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土地征购的范围、地价的评定、土地的承购和分配原则、土地公债的清偿办法等,条例的颁布彻底解决边区的土地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其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了了几十年的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党的土改政策日臻完善,建国后土地改革顺利,健康的发展,从实践上证实了党的土改政策路线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党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但是,当时农民的政治觉悟不高、阶级观念淡薄和参与意识不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不高和工作方法不当,地主富农的抵触情绪和破坏活动,都严重地妨碍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党在农村开展了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推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此后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运动展开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对土地改革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大大加速了土改运动在新解放区的进展,而且促进了"和平土改"向"斗争土改"的转变,强化了土改中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的观念,为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创造了政治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