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的理想、信念的浓缩,构建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要承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精辟地阐述了“大学之道”,其“三纲领、八条目”,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系统。本文以青岛学院为例,阐述了“大学之道”在大学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统伦理中的“大学之道”思想对今天的网民道德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纲领”指明了网民道德建构的总方向,具体转化为复明既有的现实道德、“亲”网上和网下的所有人、构建网民道德的最高境界三个方面。“八条目”是网民道德建构的具体环节,重点表现为网民诚信、慎独、忠恕德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大学章句》将大学之道落实为"明明德"的内修外推过程,以"明明德"为根本,贯穿三纲领的始终。八条目与三纲领相对应,明明德也就是修身的内在表现。在实现止于至善的过程中,要按照八条目的近道顺序进行,即达到"明明德于天下"需要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  相似文献   

5.
“意诚格物”一词出自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一《大学》,体现着儒家为人处世直至修身治国的根基和归宿,其完整内容被后人概括为著名的“三纲领”、“八条目”。“八条目”的前半部分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今日教育的眼光看,其实讲的即是“学习成人”,或人的自我修养等。它  相似文献   

6.
"三纲领"中蕴含着大学生命的本体与使命,"八条目"中蕴含着实现大学功能的方法。"三纲领"、"八条目"可以概括为日新之德。对于现代大学而言,"明明德"就意味着明确大学的学术特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新民"就意味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止于至善"就意味着人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就是学术研究,"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反思办学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齐国、治家、平天下"就是要体现全人类的利益。大学的日新之德对于树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经典之一,它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也是传统社会的道德教科书。“大学”语义有二:一是所谓“大人”之学,即培养“大人”即道德上的合格人才的学问;二是古代大学的教育。二者之中,前者意义更普遍,“大学之道”即古代造就道德上的“大人”的途径。《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建立了道德教育文化思路1.明明德“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始点与基础,其基…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被传统视为“圣人之学”、“帝王之学”的《大学》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纲,其中“三纲领”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纲目,“八条目”则为具体措施和主要内容,而“修身”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该文主要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要论述,从大学之道出发,围绕如何能够平天下,做出的一番相连续的解释。本文主要是以《大学》里所阐发的以平天下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所采取的礼的规范措施,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重人文、重生命的气质,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论”生命创造的思想,其核心及精髓是强调德性生命的创生,真正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问题,也即人对内在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德性生命创造观反映了创造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论大学自我教育(即自我修养)的专门文献。它产生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是这一时期儒家伦理、政治、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从目的到程序,从内容到方法,已构成了大学自我教育的完整体系。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是从宋代以来影响是深广的。鲁迅曾经指出:“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来”,又指出:“古文化之裨助着后来,也束缚着后来”。今天研究《大学》,对于我们清除传统的封建主义精神文明的锢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路线和方针,以“三纲领”为总目标,以“八条目”为具体内容和方法,以“修身”为中心任务.《大学》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提高道德认识为起点,德育为先;以“修身”为基础,教会学生做人;以引导道德实践为趋归.  相似文献   

13.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怛“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以便准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问题、深刻把握整个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隐喻特色,其所采用的“寓言”、“重言”、“卮言”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隐喻言说。庄子运用隐喻言说的根源乃在于其对“道”那种既“不可说”却又“不可不说”之哲学悖论的深刻洞察和成功超越。庄子哲学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其文本的解读需要采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方法,也决定了庄子文本具有浓厚的诗思融合之特质。  相似文献   

15.
老子德论是关于人生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学说。老子“道德合一”的本体观体用形态,既逻辑地展现了老子哲学的德论主题,又首次点明了“德”即得“道”之德性的内涵和实质,并内在地构成德论之“道——德性——德行”的逻辑结构。“自然”的理念则是贯穿老子德论的基本原则。这一逻辑结构内在地体现了老子德论之本体论、价值论、修养论等基本内容,以及德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大学》思想与当今领导者自身道德修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慧 《文教资料》2006,(31):190-191
《大学》作为儒家人格修养的启蒙著作,其所建构的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儒家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历代为政者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强调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从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到提出“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都为我们这个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化,一向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问题。从周朝“敬德保民”、“聿修厥德”,到《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从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賊难”(王守仁语),再到清末改良派首领康有为的“以仁济天下”,无不把道德教化突显到维系政权兴衰的战略地位来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是独立与自由精神的统一,是批判与创新精神的并重,彰显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和而不同”哲学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和反思大学精神,以真正把握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还是越来越不像哲学系"问题的提出与争论,深层次地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的新形势下哲学教育的办学定位和方向问题的焦虑与思考,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和研究,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对目前困境中的哲学教育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教育之本质是专业教育,强调综合性大学中哲学专业教育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是当前形势下必须重新强调和明确的根本性认识;与此同时,又要积极发挥哲学教育的应用性价值,主动拓展作为一门非专业教育哲学教育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广阔的空间,高度重视哲学教育在"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