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2):F0003-F0003
《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城市科学系汪小洋教授著。该书从我国宗教发展的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汉画像石艺术成就,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石的动物图像不仅仅表现出原始宗教的影响,而且也表现出浓郁的宗教意识,以江苏地区汉画像石材料为例进行梳理,可以说明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已经有了不同于原始宗教的宗教意识,这一意识在构图中得到表现,有序,完整和一致的特点使汉画像石可以归入宗教美术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李东 《少儿美术》2023,(3):31-32
<正>2023年1月18日上午,枣庄市少儿美术中心垂髫知汉·鲁南汉画像石少儿版画展在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开幕。画像石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按成型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形态而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画像石出现于汉代,后代仍在延用,但分布地域和发现数量,以及内容丰富程度皆无法与汉代相比,故人们提到画像石时主要是指汉代画像石。山东滕州汉画像石以发展脉络完整清晰、雕刻技法丰富多样、画像内容包罗万象和祠堂画像石精美绝伦等在国内独树一帜,影响广泛。它既是一种雕刻,也有绘画的风味,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章。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有着其他地区画像石不同的艺术面貌,呈现出独特的装饰艺术特点,主要从装饰内容和题材、装饰表现技法、装饰特点上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墓葬活动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包含着明确的信仰指导。汉代墓葬文字是与画像石相关性很强的墓葬活动,从中可以了解到汉人在画像石制作过程中的周全思考和安排。《肥致碑》是汉代墓葬文字中重要的一篇文字,其人物描写透露出的道教气息对画像石的信仰认识有着重要的考释意义。汉代葬仪文书,记载了汉人在个人地位、财产等方面的宗教热情,也为认识汉画像石宗教思想增加了一个明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文化的范畴内,作为在汉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汉赋,在艺术追求、艺术价值取向、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对汉画像石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无论从意识形态性,还是艺术发展史方面看,汉赋对汉画像石都可见其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现存的汉画像石数量众多,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类题材为主.通过介绍徐州汉画像石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在主题、题材、构图、风格等方面具有的独特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再次印证了其在中国传统艺术和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宝.  相似文献   

8.
“再用汉画像石墓”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原墓进行修补后用来再次安葬和利用汉画像石作为建墓材料而再建的墓葬。其产生约在三力魏晋之间,社会动乱、经济衰退、薄葬之风,信仰转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再用汉画像石墓是中国丧葬上一种特殊的现象,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澄清汉画像石墓在断代上的混乱,弥补魏晋考古发掘的不足有一定作用;也是研究汉末至魏晋这一历史时期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徐州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刻划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衣食住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活着的依恋及死后的祭奠;展示了两千年前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准;再现了汉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文明。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而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其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数量庞大,种类繁复,艺  相似文献   

10.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汉画像石上是没有色彩的,其实那只是岁月侵蚀和保存不善导致。就汉画像石的制作而言,上色是很重要的程序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汉画像石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同时汉画像石的着色也一定具有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11.
汉朝时期,由于先秦遗风及汉初开放风气的影响,汉代女性有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可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从而为汉帝国的兴盛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砖)为研究汉代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游仙诗是中国游仙诗创作的第一阶段,呈现“列仙之趣”。汉乐府游仙诗是汉代神学思想的产物,在主题表现上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描绘的浪漫仙境和充满幻想的求仙生活,是当时的帝王和俗人乞愿长寿的意志在艺术上的反映;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汉乐府游仙诗吸收了民歌的养分,创新特色鲜明;有较强的“故事性”与“过程性”;对奇幻的仙境,有着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  相似文献   

13.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它的发展经历了楚辞和《庄子》的神游诗阶段,慕道颂仙的“仙真人诗”和乐府游仙诗的仙诗阶段,自觉而又成熟的新体游仙诗阶段。游仙诗的内容非常庞杂,表现主题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因受时间的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和因受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  相似文献   

14.
《荆楚岁时记》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本文挑选其中四个岁时:正月、端午、盂兰盆节、腊日,对民间信仰进行分析并归纳其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是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着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汉代画像石刻作为汉代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从它的题材内容思想等方面可以形象地复原出整个汉代社会生活。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作为汉代祠堂画像石的代表集中反映出儒家"仁"和"忠孝节义"的思想,为研究汉代儒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释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词语七则,纠正了语文辞书释义方面的错误,补充了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辞书编纂以及石刻文献的正确识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匈奴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南匈奴在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则采取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维护了其政治统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相似文献   

20.
东汉时期的洛阳地区,人口众多,疫病频繁发生,出现了两个疫病高峰期。除积极进行医疗救治外,在洛阳地区,出现了多种与疫病相关的避疫信仰。有的是传统的信仰模式,有的是早期道教信仰。使东汉时期的洛阳,可能成为早期道教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