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学术界多把他的夷夏观理解为一种狭隘的夷夏观:即从船山的夷夏观推断船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也即大汉族主义者,这是对船山夷夏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从礼以分殊辨别夷夏为视角,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即可还原船山夷夏观的真实存在:即船山本意并非将夷夏等同于禽兽,同时他也并非主张大汉族主义。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就会导致对船山夷夏观的误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是以"夷夏之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从王夫之关于夷夏问题的基本观点看,王夫之夷夏论的核心仍然是维持"道统"与"治统"的一致性,并未突破中国传统夷夏观的基本格局.王夫之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始终都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他在夷夏之辨中所流露出来的民族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家国同构"的历史局限,但其中所传达出来的爱国如家、忠于祖国的道义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是中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汉唐时期,民族交往较为频繁,表现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很大.汉唐时期胡服的变化折射出夷夏观的变迁.就其整体而论,胡服大致经历了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初步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流行和隋唐时大为盛行这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的夷夏观也表现为夷夏对立、夷夏“未殊”及夷夏一家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面对明亡清兴的易代鼎革巨变,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和夷夏观进行了重新解析和阐释。在王夫之看来,天下姓“公”不姓“私”,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公天下”,而不是一姓之私的“私天下”。在夷夏关系问题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所禀受的天地之气也不同,因此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也不同。他反对民族间互相侵扰,主张各安其所。在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继承了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强调保族固类,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反思和剖析王夫之的天下观和夷夏观,对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问题上,马班都主张夷夏一统,坚信各民族出于一元,主张各民族间应该和平相处,但在实现一统的策略上,司马迁倾向和亲、盟约,而班固则主张以羁縻之道应对。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学术背景造就了马班夷夏观之同,马班夷夏观之异则与两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变迁以及史家个人思想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与刘锡鸿作为传统士大夫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印记,又同时作为晚清首任驻外正副公使考察西方文明,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其思想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要不要“师夷长技”、西洋富强原因、夷夏观。郭刘的思想分歧实质上反应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对中西文化激烈的冲突和碰撞所做出的不同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7.
共同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两代,尽管同样管辖着地域辽阔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但其夷夏观却截然不同,分别表现为"夷夏大防"与"天下一家"。明代修建了用于区分华夷、隔绝外族的万里长城,清朝修建了联通各族部落的避暑山庄。明清两代不同的夷夏观念筑就了明清之际不同的政治格局。清何以兴,明何以亡,这种兴亡之间体现的民族观念的优劣性,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活动是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兴起的,带有鲜明的抵洋色彩,师夷长技的范围在这一活动中得到逐步拓展,从而引起传统夷夏观念的蜕变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  相似文献   

9.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近代无疑具有开榛辟莽、启蒙发轫的进步意义,但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和传统夷夏观的长期浸染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不可避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用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的观点阐述这个新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早期改良派开始摆脱夷模式,对民族悲剧进行了深刻贩反思和自省,同时对洋务运动“徒袭皮毛”的师夷举措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尝试全面地学习西方各国,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提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各种举措,其民族意识显露出传统夷夏观向近代民族主义转换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游牧民族的自然形成,一般都要先后经过“畜牧部落”、“游牧部落”、“游牧民族”三个阶段。在我国北方地区所发生的由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向畜牧部落的转变,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起了最直接的作用,不过从畜牧部落向游牧部落和游牧民族的转化,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时间及其他相关问题上,虽有考古发现和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还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是近代知名的诗人、外交家、改良思想家。他生活在国势疲弱的清朝末年,眼见内忧外患,满怀强国之志。作为外交官出使东西列强,为列强的强大和先进所触动,个人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升华,逐步树立起现代民族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作家白先勇以现代派的创作身分步入文坛,但他钟情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传统诗学审美追求的感伤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沧桑感的忧患意识、传统诗歌诗情意境的意象群落、传统诗学艺术辩证法的情节特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哈剌灰人是明代中后期生活于西域哈密地区及苦峪(今甘肃西安县境内)的一支重要的部族集团,曾被列为哈密三大部落之一。事实上,它最初系统蒙古鞑靼部的一支,迁居于此而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集团,号曰“哈剌灰”,后来又吸收了众多瓦拉部落,逐发展壮大,活跃于哈密地区,明末清初渐融入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16.
老舍的小说作品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特质的审视与剖析,认为在所有民族病症中,“官本位”的思想对人们的心灵腐蚀最厉害,为此他塑造了许多反面人物,来鞭笞这种“官本位”思想。同时,他也认为“官本位”的观念严重地阻滞现代化的进程,从救国的立场出发,主张打破官迷,把精力用于科技和实业,因此塑造了一些深受西方激进思想文化浸染的新人物,以此表明自己对“官本位”思想的鲜明态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城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城,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城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在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城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主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民族与落后民族的差距,说到底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差距。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教育创新,开发一个产品;通过一个产品,启动一个市场;通过一个市场,发展一个企业;通过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通过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开发人的头脑资源,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使每个人都成为智力正常,思维有序;情绪稳定,喜怒有常;行为有矩,精神充实;适应社会,人际协调;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由此看来,教育将成为经济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作为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对20世纪中国美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那非凡的艺术气质,独特的知识结构,留学德国学习美学和哲学的经历,以及对中国艺术的深切体验,使得他在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能以西方美学为参照,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本根,以体现生命意识的中国艺术为核心,为后人的美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在审美的人生观方面,宗白华推崇一种既超尘脱欲又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反映了艺术化的心灵境界。同时,他还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将意境看成艺术家由情景交融而创构的境象,其中体现着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宗白华特别强调了艺术的动静相成,在叔本华的影响下,宗白华对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精神有深刻的感受和见解。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认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造就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力量。20世纪初,“反满革命”成了民族文化认同这一古老精神所面对的新的时代课题。革命派对于这场革命有两种态度。章炳麟认为,“革命”就是“反满”,因此叫做“光复”,即从“满人”手里夺取政权重归“汉人”,“革命”成功后,满族20年内不得有选举权。这种主张具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色彩。陈天华、孙中山则指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应实行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的平等联合。这种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又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族统一”主张。此后,梁启超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初步构建了其民族思想的体系。特别是指出旧史家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皆同祖黄帝”的观点不合史实,古代华夏族乃是“多元结合”、“诸夏一体”的。又在《春秋载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情圣杜甫》等著作中,用史实对他的民族观作了较为充分的说明。这些著作成为历史文化认同这个古老主题在新时代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