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国维认为诗词的本质是境界,而境界的创造首先要创作主体能观物、观我,对物、我两个审美静观的对象做到洞然于心。境界的创造特别强调“真”,一是所写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二是要忠实自然的表达;这就要求创作主体要做“赤子”。在具体创作时,他提出“不隔”的标准,以之衡量语言、用典、借用境界等问题,反对不真切的借用语言、典故和境界。  相似文献   

2.
文学中“境界”一词非王国维先生首创,然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一词确是独具韵致和深意。与严沧浪“兴趣”说以及阮亭之“神韵”说不同,王国维之“境界”实指词之特质,是词作者心灵本质的纯粹表露,是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真实显观。同时,词的“境界”还是评判词作优劣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古人写词分为“有我”和“无我”两个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一分析方法常常被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赏析中。以“有我”和“无我”的理论分析课文《消息二则》,应用于新闻教学,则是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带有中西结合的痕迹。他的《人间词话》在结构上是围绕“境界说”展开的。“境界说”的突出特点是从诗人主体出发来论诗词境界,论述诗人观物的心理特点,并以此将中国诗歌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写境。这是“境界说”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桂林 《现代语文》2008,(6):108-10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道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指出了观察、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真可谓一语中的。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6.
“入神”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审美评价依据的重要标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先生在探讨诗词创作构建的意境时提出的重要概念,陶渊明以其任真自得的人格和悠远空灵的诗心创作了大量浑然自成一体的诗篇,无论创作的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其毫无斧凿之痕的率真自然的诗风都印证了诗歌“入神”境界的深远.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对王国维“有我之境”美学特征的阐释异说纷呈,存在严重分歧,并形成迥然有异的两个意见派别。一派认定,有我之境的特征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另一派则主张用“观我”和“意余于境”来概括该境界的特征。前者立足点局囿于王氏对有我之境的个别提法,失之浮浅,但其忠实于文本的研究态度及试图沟通王氏有关诸说的努力有值得肯定之处;后者探到了王氏“有我之境”理论话语的深层意向,却规避对其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说加以辨析,因而留下一处思维上的盲区。要获致对有我之境美学特征的科学理解,需要把问题置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整体联系之中,全面考察、综合分析王氏关于有我之境的各种言论,对上述两派的研究思路予以批判性的整合,扬弃其各自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无我之境”:审美静观的极致 “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诗歌美学命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以为这段话的理论意义极为深刻,它实际上已对我国诗史上源远流长的两种审美模式(以屈原、李杜为代表的审美进取与陶潜、王孟为代表的审美静观)的极致境界,作了相当精辟的揭示,只是没有使用精确的理论概念,加之个别例证不准,致使这对具有深刻美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先生的“出入说”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张先的“影词”典型地体现了“出入说”。张先词的独特之处便是虚实之境的创造,而这种审美境界在直观上突出表现为物影的描绘(入),在此基础上形成词境的朦胧清幽之美(出),以此表现了宋人本质上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论词主“境界”,《人间词话》有言:“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是说在对待诗词创作与自然人生的关系时,感性的投入体验与理性的思考提炼不可偏置。静安先生是在论创作,而一“内”一“外”、一“出”一“入”之说对诗词作品的审美接受也有原则性的启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内”,是其对景物、史实的具体刻画,即所谓“言内之意”;“外”则是词中蕴含的情致和艺术境界,即所谓“文外之致”。由这一视角重读这…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领域大放异彩,意境说更是影响深远.然意境之说由来已久,前人早有论及.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先后曾有王昌龄、皎然、司空图分别提出“诗三境说”、“取境说”、“韵味说”,从诗人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意境营造的独到见解。另外一些诗人的诗歌理论对意境的生发也多有涉及。唐人对意境现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参与研究者的数量超过古代其他任一时期,自发形成了唐代集体性参与意境学说研究的局面,从而形成了唐人对意境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13.
清初王士祯是大家所推重的一代宗匠。他标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也就是要求诗歌要清澄蕴籍含蓄,不可直写无余。王士祯对于做诗,有其鲜明的主张,这就是“神韵说”。他把神情韵味作为诗的最高境界,以清澄妙远的神韵为宗。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词论是以“境界”说为核心展开的,并且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对《人间词话》中词人的创作、词作(作品)、鉴赏(接受)等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李贺的诗歌,在艺术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感情不动人,二是意境不完整,三是风格幽冷险怪。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中,颠倒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本末倒置,使其诗歌产生了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伟人,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了“一代之文学”。由于诗人有着伟岸的人格、高亢的激情和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力,所以他用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是他人格的最鲜明、最直接、最完美的表现,他的诗歌形成了富有创作个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王维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王维对自然景物和人生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山水田园诗的创造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描写的对象,始终是能够表现他内心平静以及能够给他内心带来平静的事物.在意境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善于描写闲适无我的境界,善于营造空寂清妙的氛围,表现了他对空寂清妙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情结同艺术的创造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家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和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往往来自他的情结。形成海子田园情结的原因包括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两个方面。主观内因中个人无意识的郁结和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促使了田园情结的最初萌生,而客观外因中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城市生存环境的挤压最终促成了海子成熟的田园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