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实秋莎剧翻译,忠实委婉地反映了原文面貌,充分贴近原文。梁实秋在莎剧翻译中采用文白相间、散韵相糅的手段充分再现莎剧原作,选择充分性翻译策略是学习西方戏剧的需要,与译者尊重异域文化的心理倾向也不无关系。译者翻译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翻译家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文学批评家柯勒律治最早将心理分析运用于莎剧人物评论,并遵循了有机整体观原则.柯勒律治对待人物的方式是动态的,与环境、情节、中心理念相互关联,完美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调和.柯勒律治还注意到了莎剧人物性格的有机构成.一个人物可能同时具有相反类型的情感,有的人物情感可能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情境.柯勒律治的人物性格有机论不但反驳了新古典主义对莎剧人物刻画的指责,而且推翻了机械的联合主义心理学,解决了之前存在的对莎剧人物和戏剧心理学方面的争执.  相似文献   

3.
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莎剧比赛已进行9届(2005--2013年),对提升莎剧教学,沟通书斋与舞台,扩大校际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从比赛规则、评委与评判标准、参赛剧目选择、参赛学校以及观众反馈等方面对该赛事进行述评,探讨中国大学生莎剧表演风格,研判比赛的得失,目的是总结目前的大学生赛事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跨行法是英诗常见的写作形式,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常常使用跨行,其无韵诗的跨行法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作用。我们在翻译莎剧无韵诗时,可采取"移植"莎剧无韵诗跨行现象的节奏形式,即以顿代步、韵脚散押、巧用领字,以期为英诗中跨行法的汉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莎剧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梁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他对原文中的不雅语言进行了"净化"处理。梁实秋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文学功能,而朱生豪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  相似文献   

6.
词汇研究是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词汇研究对莎剧评论和莎剧翻译有着重要意义.对20世纪中后期英美莎士比亚语言研究中的词汇研究进行考察,发现莎剧中的词类转化、创新词、喜剧性用词错误等方面有诸多特点,实例也说明词汇研究在莎剧翻译中确实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在近400年的戏剧舞台上,莎剧的上演长盛不衰,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呈现出绚丽多彩甚至荒诞怪异的新的演出形式。  相似文献   

8.
卢忱 《文教资料》2014,(23):69-70
本文从文化研究关键词"拟像"出发,研究近年来一类特征鲜明的莎剧电影改编策略,即将莎剧故事情节置换到不同的时代和地点。这种改编策略敞开了原作的时空边界,欢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视觉意象和符号参与到对莎剧原作的阐释和再创作中,体现了莎剧电影与视觉文化其他媒介在视觉符号方面的互动与互文。  相似文献   

9.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莎评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对莎剧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世界莎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对我们认识莎剧的艺术价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跨行法是英诗常见的写作形式,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常常使用跨行,其无韵诗的跨行法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作用。我们在翻译莎剧无韵诗时,可采取"移植"莎剧无韵诗跨行现象的节奏形式,即以顿代步、韵脚散押、巧用领字,以期为英诗中跨行法的汉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剧是戏说历史,不是以传播历史知识为首要功能,不应以杜撰“历史正剧”的名称相标格。历史既不能还原又不能复制,史学家和剧作家在认知与重构历史时,表达方式和追求目标是大相径庭的。剧作家对历史认知的正确与否、深度广度,既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也是接受社会检验的主要内容。历史剧创作一定要注意情节虚构的主要内容。历史剧创作一定要注意情节虚构的“合度”和细节处理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散文体还是诗体,只要是准确、优秀的译本都能传递莎翁原剧的精华。莎剧是经典,应有准确精当的案头汉语译本,以供人们学习、欣赏和研究;同时莎剧又是供演出的,还应有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甚至地方剧种特色的舞台演出汉译本。  相似文献   

13.
比较莎士比亚与郭沫若之后的发现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性的深度,400年后郭沫若却未能达到。其外部的原因是20世纪中国的现实并未给戏剧舞台留下太大的向人性纵深拓展的空间,而内部的根源则是郭沫若戏剧的“席勒化”倾向,人物永远为主题的表现而行动着,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是,郭沫若的戏剧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这既是中国艺术传统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做出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14.
韩剧在中国热播引起了广泛关注,文化内涵是其主要因素。韩剧表现对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民族性的尊重与宣扬,使得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内心的困惑、焦虑、冷漠得到了很好的慰藉。透视韩剧热播现象,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的艰辛历程,反思韩剧对中国精神文化的冲击,既不能盲目崇媚,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以一颗平常心,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武侠影视剧也风靡中国近二十年。但是,这些影视剧除了在票房和收视率上获得收益之外,所提供的后续产业开发的空间却极其狭小。中国武术产业的局面依然是门可罗雀。这种尴尬,和中国武侠影视剧过于抽象、空洞地表达武艺本身以及武艺所内涵的精神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武艺作为影视剧的形式载体,可以采取具象化或抽象化的方法加以表达,但武艺背后的精神文化却必须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现。  相似文献   

16.
现保存下来的元杂剧中,史记戏占了其中的十分之一。这些史记戏融历史性、文学性、舞台性于一体,其思想内蕴既与《史记》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又有着作为一种戏剧的独到之处;而在艺术特性上,其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均在受到《史记》全方位的渗透和影响的同时,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领域推出的一批家庭伦理剧相继在国家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具有代表性的如《渴望》、《咱爸咱妈》、《婆婆》、《大哥》、《大姐》、《嫂子》、《老娘泪》等。为什么这些电视剧能够赢得大众的共鸣,甚至赚得许多人的眼泪,原因在于它们共同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经验,其中,民族文化中超稳定文化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近代以来现存宋元南戏剧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四大南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对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元杂剧、南戏乃至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照。  相似文献   

19.
论梁启超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戏剧对传统戏曲营造戏剧情境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造,综合、发展并推广了前人的戏剧技巧,如化妆演说、对唱加对白等,其创作直接启示了中国近现代戏剧的文本操作,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戏剧走向。  相似文献   

20.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为影视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令我们对影视艺术的接受者——观众及其接受心理给予了关注。在影视艺术接受中,文学期待视野表现为观众对影视剧的类型、结构、具体表现手法、风格的定向性期待以及对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的崇尚,甚至是对影视剧中人物的行为方式等的模仿。而能够重视和把握观众的公共期待视野是我国新时期影视剧创作能够复兴、繁荣的重要原因。接受美学理论对读者接受的重视和对期待视野的探索对于影视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