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  相似文献   

2.
记得前两年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读者是什么?》。文章洋洋洒洒三四千言,可作者说得越多,我这个读者却越糊涂,被他牵着鼻子钻了几十条胡同,可“读者”究竟是“什么”?我也未搞清楚。我又回过头来在字  相似文献   

3.
我是在一次出差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的。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绝丽。一路上反复诵读,很是感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距离的态度,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  相似文献   

4.
学其短     
新序《学其短》几年前在《新闻出版报》上登过二十多回,序言中说过:“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宁可写短些,彼此省时省事,功德无量。”我自己便写不好文章,但我总是努力(!)写得短些,虽然稿费单上数位也短,庶可免王婆婆裹脚布之讥焉。老同学硕良兄要我把《新闻出版报》上的专栏续开起来。体例还是照旧,即只选一百字以内的文章,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文体则希望能多种多样,尤其是希望多选些纯文学以外的文章。我相信,大多数写字的人(writer)和我一样,是愿意亲近文字却未必想高攀文学的。学其短,是建议大家来学古人写的短文,千万不要以为我妄想推销续在后面的狗尾。这些只是以自己外孙女为对象的幼稚的课草,不足供写作大家一晒。(我的四个外孙女,现在还有两  相似文献   

5.
杂感的杂感     
2002年10月上旬,接到《出版科学》的一封约稿信,大意说,2003年3月,是《出版科学》创刊十周年,希望作者们能写些与编辑学及出版学有关的文章,以纪念这个日子。近十年来,我与《出版科学》编辑部一直有些联系,趁这机会,写些与自己从事过的专业有关的文章,讲些自己想说的话,那当然是好事。当时,就给蔡学俭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7.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8.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嘱我写点对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希望。其实,“廉颇老矣”,我年已83,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逼使我近年来难以提笔作什么文章了。然而,给年轻的同行写几句话、作一番交流,这个请托对我这个老编辑来说却是推托不得,不啻是一种责任。我这几年外出活动少了,但在家里,也时常有些中青年编辑来聊天。每听到一些年轻同行在编报之余又写出多少文章,出了什么著作,我总是为之庆贺。而对一些光是编,却很少写甚至不写的,我就要力劝他写一些,多写些。我是历来主张当编辑的也写写文章的。我想索性将这个观点在这里公开谈一谈吧。  相似文献   

9.
发表在1996年4月23日《浙江日报》上的言论《不当“老板”作公仆》,获得了1996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老实说,这样的文章或许我也写得出,或许其他作者写得更好、标题做得更雅,但却犯了“睫在眼前常不见”的毛病,就是没有写出来。而吴建平却成功了,这让人有了几点可思之处。  相似文献   

10.
约稿持久战     
1943年,约翰逊创办了《黑人文摘》,他准备为扩大发行而做一些宣传,最后决定组织一系列“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请白人把自己摆在黑人的地位上,严肃地来看这个问题,考虑他假如处于这个社会地位上会实实在在做些什么事情。他觉得请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来写这样一篇文章最好不过了,于是便给她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11.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的一位老前辈对我说:“你去采访一下黄薇同志吧!她的历史挺生动的,可是知道的人却不多。”然后他如数家珍似地把黄薇的历史给我“兜了”出来。我动心了,决意写她。可是一见面黄薇同志却阻挠我:“不要写,千万不要写,我没什么好写的。”说话时语调的轻柔,使我难以想象,她,就是那个在日本宪兵鼻子底下办地下抗日报纸的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同志生性恬淡,温雅,乐观,豁达。她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前几年已经离休,但她整天在家忙个不歇。她说,离休是离休了,可比上班还忙呢。她的案头上,整齐地叠放着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一沓沓的稿纸堆放在那,显然是主人常用得着它。小小的客厅里,布置得相当典雅,书橱里随便置放了几件工艺品,一壁墙上还悬挂着一幅以浓重的墨绿色为背景的油画——“乡村”,那清逸的水色山岗,使人顿生一种超然,澹泊、宁静之感,似乎透露着主人的情愫。“您说您很忙,都忙些什么呢?”我问。“喏。”她递过来一叠稿纸。这是她离休后写的《回到抗战中的祖国》一书的前言和目录。这本书  相似文献   

13.
把好数字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失真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中数字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记得有一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搞好养老保险工作的稿子,稿中提到这个乡每月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200元养老金。因此县此乡都较贫困,我便问作者这些钱是否每月都能及时给老人兑现,经过核实没有。这一问作者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从县里听别人说的,并没亲自到这个乡去采访,要不保险金就改成100元吧,这样更保险些。”还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篇通讯员来稿,稿件写一位农村青年通过自学掌握医术,悉心为乡亲们防病治病的事迹也较为突出。但感到不足的是,稿中主人翁自学的情况交待太少。为了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使主题更深刻,我接通了这位“老”通讯员的电话。当我提出问题后,他那边开口就说:“这还不好办,你就给他写上自学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吧!”说完又补充道:“你看这些行  相似文献   

14.
我平时想写些稿子,但常感到身处农村没啥可写,有时还埋怨报刊上登载的新鲜事咋不出在我这里。最近看了《新闻爱好者》上的《身在基层真没啥可写吗了》《石振武写自己身边事》等文章,介绍基层通讯员采写稿件的切身体会,给我这个初学写稿者指出了路子。自己开始注意周围的人和事,果真发现许多可写的东西. 我组农民徐富贵,常年骑车游乡用火柴、卫生纸等小货物收换洒瓶,一年收入可观,我详细了解询问后写成稿子,很快被县广播站采用。 1987年8月份,我和本村一青年农民闲谈,得  相似文献   

15.
既然提倡写工作经验总结,就需要对工作经验总结这种文章形式,有一个恰当的认识。记得50年代初期,一位负责同志批评《人民日报》,说报上的文章都是工作总结,看这样的文章,很倒霉。这个批评是对的。因为当时《人民日报》发表的有些文章确实写得不好。但是,这并不是工作经验总结这种文章形式的罪过,而是一些作者写得不好,只是罗列现象,枯燥十瘪,把它弄成了一种死板的格式。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编选了三卷本《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二、奋笔疾书爱憎鲜明周恩来同志写通讯时,不囿于一种格式。往往根据不同的报道题材采用不同的格式。有的题材需要明确表明作者的爱憎时,则将作者的爱憎旗帜鲜明地表露在通讯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 1、借叙述新闻事实,表现作者的爱憎。例如为了使被遣送回国的勤工俭学生不致被“无同情心的社会”“怀疑”和“卑视”,在《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这篇通讯的前言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因为这种缘故,我遂不能不写这封通信,并且还要写得长些,说得透彻些。阅者诸君要拿这  相似文献   

18.
“脱水”     
编辑改稿,可以说十次有十次都是把长稿改短、把冗稿改简;我称其为“脱水”——即挤掉这一类稿件中的水份是也。堆放在编辑案头的不少来稿(包括一些水平在发表线以上的来稿)水份太多,这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报刊上关于“短些,再短些”的呼吁也时有所见;不过呼吁归呼吁,给文章中掺“水”者却依然如故,照掺不误。缘何会如此?我以为这里面有一个作者的水平问题。不要以为短文章就一定比长文章好写。我是写短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编辑同志: 说实在的,开头,我并不喜欢《图书馆杂志》。这并非否认她的价值和地位,只因我不喜爱这份工作。年轻的心不知该向往些什么,却偏偏被分配到这个小小的图书室来,一度的恐惶,一度的不振,几番挣扎,终也未能  相似文献   

20.
6月16日某报刊登了一篇通讯《古村,行将消失》报道多次提到楠溪江古村落,然而就是不点明古村在什么地方,给读者留下了不小的疑问。果然有读者去信询问古村地点,于是编者“来函照登”点明在浙江境内,早知如此,又何苦节省那几个字呢?无独有偶。最近从报上读到几篇诸如《走进周庄》之类的散文。文章的确写得很关,但文字却不提周应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只是一再说这是江南水乡名镇。也许在作者看来,周庄是很出名的,谁不晓得,可我就不知道,相信还有许多如我一样的读者并不了解周庄。新闻报道包括纪务性散文游记,涉及到地点,要告诉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