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作者认为,日本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日本文学已经产生了多种文学思潮,如"真实"、"物哀"等文学思潮。本文则认为,"真实"、"物哀"并非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日本古代文学的前期,亦无所谓文学思潮。《思潮史》所称,日本古代文学中第一阶段的文学思潮——"物哀文学思潮"之观点,并非准确与客观,亦难以令人信服。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2.
《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作者认为,日本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日本文学已经产生了多种文学思潮,如"真实"、"物哀"等文学思潮.本文则认为,"真实"、"物哀"并非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日本古代文学的前期,亦无所谓文学思潮.《思潮史》所称,日本古代文学中第一阶段的文学思潮--"物哀文学思潮"之观点,并非准确与客观,亦难以令人信服.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曾经爱过你的爱,曾经苦过你的苦.曾经快乐着你的快乐,曾经痛着你的痛……”当你听了这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牵手》,在被歌中所表现如泣如诉、亦哀亦怨的情感深深打动的同时.可能根本就不会想到歌词所表达的现象也是真实的、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王宛颍 《科教文汇》2007,(2X):185-185,191
在杜拉斯的《印度之歌》中,她尝试用“声音”来叙述记忆,“声音”之间的对话特征与记忆的特征有着相通之处。于是。在文本中“声音”成为记忆的外化,“声音”叙述了记忆中主观理解与感觉到的真实世界,本文认为杜拉斯也正是借这样一种主观的记忆真实达到对传统殖民话语的颠覆。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是对顾昕《中国启蒙的历史图景》一书的评价。文章认为 ,该书对大陆学术界“五四话语”的描述和分析 ,有相当深刻的见解 ,对大陆学术思潮背后的思想预设也有很具说服力的分析。但由于作者过于生硬地区分了学术与意识形态 ,因而在对“五四话语”的评估上 ,亦存在一定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西装革履”是指身着西装,脚穿皮鞋。人们常常以它来形容衣冠楚楚的人物。由于西装与皮鞋搭档成语,从而使皮鞋与西装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有的人认为皮鞋是伴着西装从国外进来的舶来品。其实,并非如此。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工皮冠,秦复陶,翠被,豹易,执鞭以出。”其中“豹”,就是指用豹皮制作的皮鞋。另见《左传·僖公四年》中亦载:“共其资粮扉履。”《康熙字典》引文指出:“革日扉,麻日晨,皮日履。”“履”就是指皮鞋。在唐代《事始》中亦说:“古人以草为展,皮为履。”近年来,考古学者在长沙汉墓中发掘出一双四十…  相似文献   

7.
高圆圆 《百科知识》2021,(21):27-29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虽然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的日本长崎,但小说并未花过多笔墨描述历史事实,而是通过主人公悦子矛盾且断断续续的记忆向读者展示了二战后长崎人民的生活与心绪.无论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还是小说主题,都充满了"物之哀";正如知"物之哀"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小说给读者平静且模糊之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直接描述人物坎坷崎岖的命运,没有浓墨重彩的刻画,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悲伤凄婉之美.  相似文献   

8.
正"盘古"是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中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神话叙述中该人物行为的背后也集中体现着诸多极具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化元素和价值元素。本文一方面以文本分析和国际神话类型学中的"母题"分析为方法指导,以《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中盘古神话的文本记载为基础进行研究,以期找出盘古神话同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文本中潜藏的文化元素窥探盘古神话背后的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日本著名的物语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挖掘其中具有日本民族代表性的"物哀"审美心理并将之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各自的  相似文献   

9.
再论《定法平方算术》非徐光启的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一本手抄本《定法平方算术》,因其署名“徐光启著”,故被多人提及并影印出版。本文通过与《数理经蕴》对比和研究指出,《定法平方算术》并非徐光启所著,而是他人从《数理经蕴》中摘抄的两节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全文介绍流传民间的未刊医学著作《古脉法》,并就其内容与成书经过加以介绍。据此可知虽然自晋代王叔和《脉经》成书以来,中医即一直采用“独取寸口”这样一种诊脉方法,但古籍所述“分经侯脉”的原始脉诊方法却被一些医家视为失传的脉诊精华加以“继承”与“阐述”。然而《古脉法》中所叙述的“分经侯脉”之法,并非早期脉诊方法的原始本貌,而是后世医家所创造的新的、体系化的、分经侯脉法”。因而言其为“古”,不过是基于尊古、复古之心态。此外,由于这种脉诊方法保存于道教传人之手,故亦可作为深入研究“道教医学”具体内容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郭炜 《知识窗》2007,(1):25-25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哀、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君子谋划一件事,对这件事的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不是很难吗?这里“三不知”说得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时“始、中、终”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李春艳 《金秋科苑》2009,(10):171-171
《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的诗论。本文就《诗品序》所涉及的诗歌批评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浅析。首先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创作问题,深入挖掘“物感说”。其次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作用问题,简析了“吟咏性情”说。最后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审美原则,分析“即目直寻”、“自然英旨”说与“真美”说。  相似文献   

13.
《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的诗论。本文就《诗品序》所涉及的诗歌批评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浅析。首先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创作问题,深入挖掘“物感说”。其次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作用问题,简析了“吟咏性情”说。最后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审美原则,分析“即目直寻”、“自然英旨”说与“真美”说。  相似文献   

14.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的经典之作《历史是什么》中对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提出了看法,并认为,最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是最好的历史学家。此处的“偏见”并非通常意义上指的错误看法或判断,而是对历史乃至自身进行反思,从各种层面上追求历史的真实,让历史学的研究更具有当代性,前瞻性,批判性,而让史学更加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5.
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文章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从科技史、教育史等角度及文献探讨了《七略》中的“数术略”(又称术数略)内容主要包含“数学、算术”等,起码为数学、算术内容的雏形;“数术略”中的“形法”——并非“刑法”。  相似文献   

16.
李惠娴 《科教文汇》2008,(4):158-159
本文认为《小城三月》是一部闭塞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普通少女怀春的记录史,更是作者生命最后时刻的思考史。翠姨的矜持表明深层的忧郁来自对所熏陶的文化规训的苟同,更来自“小巷思维”的主导作用。翠姨的悲剧是对人类情感与思维方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俞文超 《科教文汇》2013,(14):143-143,146
一谈到岩井俊二的电影,更多人想到的是满天飞舞的樱花和缓缓淌来的抒情钢琴,谈论更多的是他纯美惆怅的故事情节和作为观众能体会到的岩井俊二的细腻情感,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日本的物哀审美意识与岩井俊二电影的关系。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物哀这一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在其电影中的很多体现。  相似文献   

18.
“感伤”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其词伤春伤别哀怨淋淋,哀国悲志更具特色,表现了一种饱含哲理而又脱俗的伤感。本文从“哀别”、“哀情”、“哀国”三个角度分析了李清照词沉郁悲凉的风格,浓厚而又含蓄的“感伤美”。  相似文献   

19.
神秘的冥婚     
黄景春 《百科知识》2011,(16):56-57
冥婚也称鬼婚、阴婚,就是跟死人结婚,是一种亦葬亦婚的特殊婚姻形式。冥婚在我国已流行3000多年,《周礼·媒氏》载:“禁迁葬者与嫁殇者。”东汉郑玄解释说:“迁葬”就是把活着时并非夫妇的人合葬在一起;“嫁殇”就是为耒成年夭折的少男少女配婚。周代礼制是不允许冥婚的,  相似文献   

20.
黄苇寅韦  陶陶 《科教文汇》2007,(9X):191-191
苟子由于其《正名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唯名论者。荀子的确认为名与物之间具有“任意性”或约定性,但这种“约定俗成”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约定俗成”,词语与客观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荀子主要持唯实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