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简论接受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作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艺思潮和文艺美学方法 ,它反对作品中心论和单纯的作家研究 ,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 ,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对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本文就文学创作与接受 ,作品与读者间的相互关系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2.
探讨接受美学在图书馆中与馆藏文献、读者的关系,将接受美学理论用于图书馆文献和读者接受理论的研究指导工作中,升华图书馆新服务模式下文献和读者工作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提出了不少科学的文学理论观点,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但毛泽东的读者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超越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局限,是当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对文学的新认识,更是对读者的发现。文学教育是以教育为目的,以文学为本质,对文学阅读、接受和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接受美学可以为文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念支撑。从而探讨文学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该文通过阐述接受美学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解读姚斯和伊瑟尔接受思想,通过CNKI学术趋势及相关数据数据分析介绍其在我国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以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为中心,文本的最终实现需要融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作品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留出足够的空白点。本文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中,并在详细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的分析和论证后得出了接受美学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它对接受主体的呼唤为当代的文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基础。"接受美学"的概念一经提出,随即形成了一股美学思潮风靡全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审美观念。探索接受美学理论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构建一种更能体现艺术的本质的、更适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得音乐鉴赏教学真正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它对接受主体的呼唤为当代的文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基础。"接受美学"的概念一经提出,随即形成了一股美学思潮风靡全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审美观念。探索接受美学理论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构建一种更能体现艺术的本质的、更适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得音乐鉴赏教学真正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对我国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同时也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特征,利于新时期美国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董福君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61-63,60
接受美学产生之前,人们在研究文艺现象的时候很少关注到读者的因素.是接受美学将读者这一维因素置于突出的位置进行研究,开拓了文艺理论的新空间.对接受视域下的文学进行解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在文学解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在探讨艺术问题时,非常注意吸收、运用西方美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剖析审美创作现象,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法,特别是涉及了读者心理因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读者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美学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其核心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继承制。礼乐美学的最终目标是仁,仁即是美,美即是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具有创造性的,为其后几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从建筑理性美学、庭院、木构架、干栏、风水、门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入手,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历史涵义及其审美性进行论述和反思,探讨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联;指明在当前世界建筑呈现多元化态势下理性思考和研究传统建筑文化在我国建筑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风文艺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读者意识,却一直未曾得到关注和阐发。在"大众语"建设、大众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以及文艺批评实践中,胡风无不表现出对读者问题的极大关注。与左翼主流臆断大众读者的接受属性,提倡以迎合的态度投其所好,以便达成政治功利目的相反,胡风更为维护大众读者作为实践个体的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并主张以符合现实主义和审美主义精神的作品促其进步,以免其跌入封建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在胡风读者意识的背后,潜隐着与现代接受美学之宗旨相似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无疑为胡风理论及本人命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科林伍德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在他的理论创作生涯中,《艺术哲学新论》和《艺术原理》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艺术哲学新论》所代表的是他前期的美学思想,在这部美学理论著作中,科林伍德详细阐述了艺术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强调了艺术与科学、宗教、历史、哲学间的关系,从情感、实践、理论等层面向我们论述关于艺术概念的观点,并且提出研究艺术的基本思维方式——想象,这为西方艺术哲学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科林伍德在西方被认为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并且许多人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称其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禅宗和书法关系的研究,一般从禅宗和书法的相互影响去切入。本文尝试从另外一种角度,即禅宗美学的特质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理路的相通之处去研究。禅宗美学主要有四个特质:自由之美、空寂之美、圆融之美和顿悟之美,而这些在书法(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的理路中都能找到。  相似文献   

18.
在2 0世纪末(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物理学界围绕“对称与物理学”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讨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根据对称为美的原则进行理论研究。本文将这种从现代物理学理论研究中抽象分离出来的研究方法称为“对称原则”。认为该方法植根于现代美学,是一种美学研究方法。并阐述了它与现代美学及物理学传统实在论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78-2008年,我国美学界对现象学、存在论美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相关研究深刻地影响了1990年代的中国美学建设:它们一方面充当了"后实践美学"解构"实践美学观"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后实践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可以说,现象学、存在论美学研究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这种影响目前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美是什么"的提问为缘由将柏拉图看成是使西方美学走上形而上理性思辩之路的始作俑者,是值得商榷的.它忽视了柏氏关于"美是难的"之感叹和无奈.柏拉图美学在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上发展而成.后世往往只关注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其实,他的美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感性的光辉,只是这光辉被理性的大网遮蔽了.造成遮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柏拉图美学处于其哲学体系之下,不能不为哲学理性所包裹;二是其思想的混沌性导致后人的理性解读,又给它罩上了一件不合体的理性外套.在这遮蔽下,传统美学研究总是在纯思辨的框架内建构理论体系,忽略了美学之为美学的价值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