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小涵 《湖北档案》2004,(11):32-32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喜欢以步代车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大街上,享受那落日的余辉,那轻柔拂面的微风,那高远纯净的天空,还有那怡人的气候带给自己的那份放松。  相似文献   

2.
1957年的禅机     
“那是信仰坚定的时代,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那是阳光明媚的季节,那是黑夜凝重的季节;那是满怀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天;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人们直赴天堂,人们直堕地狱。”  相似文献   

3.
大家侃点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相似文献   

4.
孟丽娟打从工作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广播这块阵地。从记者、部主任,一直到走上辽阳人民广播电台主要领导岗位,哪一个台阶都没有落下过。正是这种“执子之手”的特殊经历,孟丽娟对广播事业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她深爱着那飞扬的电波,那神奇音效,那亲切的频率呼号,还有那透过音响而呈现出的每一个空灵的与画面。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27日,江苏教育出版社前总编辑吴为公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那无私磊落和仁者风范,他那诚实品格和慈祥情怀,他那创业精神和不凡业绩,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尤其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员工的心中。  相似文献   

6.
难忘的时时刻刻王冬梅敬爱的小平同志虽然离去了,可他那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和不朽的业绩却永远地留下了,留在了每一个敬仰他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心中。作为一名有幸多次采访过他会见外宾活动的记者,对小平同志那和蔼可亲且气度非凡的音容笑貌,那潇洒自如的谈吐、那纵横...  相似文献   

7.
削柿饼     
以前,读书求学,然后工作,都很少在家。每当秋冬之交的寒风卷落片片黄叶时,总会想起家中的母亲,家中那盆暖暖的炭火,和那挂满了红灯笼的柿子树。  相似文献   

8.
金予 《出版视野》2008,(1):47-47
圆溜溜的,在天上;水淋淋的,在江上。 那是太空的月,被蓝蓝的天衬托得洁白洁白的,那是水中的月,被清澈的水波动得亮晶亮晶的。  相似文献   

9.
捧出一颗坦荡的心─—谈韩石山的《我手写我心》昱龙小偷要深藏他那颗贼心,奸商要掩盖他那颗好心,还有为非作歹的,欺世盗名的,以权谋私的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希望别人对他的了解越少越好,这样他便可以继续那瞒天过海、陈仓暗渡的勾当。还有一种人最为可恶,自己压根...  相似文献   

10.
当文字变成电波送进人的耳朵,那有趣的、跌宕的故事开始讲述,听的人便开始享受那氛围,那意境。那个年代不听广播的人很少吧,在某个中午或傍晚常常可以收听到小说连播,中央电台、地方电台都有不少好的节目,如《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里斯朵夫》,《四世同堂》、《夜幕下的哈尔滨》……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上了茶,喜欢上了那盏淡淡的茶香,喜欢上那喝过之后唇舌间残留的那股味道。  相似文献   

12.
“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爬了近20年格子的我,回过头来盘点自己采写过的近百个人物,又一次次被他们所感动。仿佛又一次和他们面对面,听他们讲述那一段段终身难忘的经历,那一分分刻骨铭心的情感,那一片片魂牵梦绕的土地,那一个个牵肠挂肚的身影,那一种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惊悸     
一个同事将一封读者来信丢在了我的案头,一瞅那来信上贴着我写的那篇稿子的剪报.和那上面鲜血般勾勒错误的红道道,我的心立即哆眸剧跳起来。我心急眼雾地把来信扫了一遍,就像突然遭到电击一般,我在坐椅上呆愣死默了好长时间。未了,一个声音从我心底升起,在耳畔轰响:“存不得侥幸,偷不得懒呀!你有一丝侥幸,偷一时懒,就会给你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给你的报纸造成很大损害!”那篇稿件内容是替编辑部寻找一位热心读者。报社从今年四月初起,每隔一个星期左右都会收到一个信件,那信封里装的是先几天出的本报,每张报几乎每篇文章都写…  相似文献   

14.
小记者     
梅花香自苦寒来 ●登封市实验高中 三十一班 李晓蕾   手上捧着那沉甸甸的成绩单,脸庞上既漾溢着微笑,又挂着泪水。   记得在考前训练的那段时光:晚上速写课的第三节,班内其他同学都在画室里苦练速写,而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满肚子只有痛苦、悲伤和沮丧,再也没有力量使我把头抬起,自怨着为啥自己就那么笨,竟连几根简单的线条都画不成呢 ?所有的悲伤都一起涌来,悲伤得使我趴在桌前,朦胧中仿佛看到了亲人那期望的眼神,老师那鼓励的眼神、友人那关心的眼神、他们都一齐射向我,那眼神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冲击力,给了我再次奋斗…  相似文献   

15.
我家里珍藏着一本相册,那是我出嫁时最有价值的嫁妆。每每看它,心中便掀起波澜,那是我的人生档案.是人生的真情体验。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1)
近日,在编辑部接到这样一个电话:“喂,你报刊登的《巨款还失主》一文严重失实,损坏了我的名誉……”“同志,您说的那篇稿子失实在哪里?请说具体些。”我边接电话,边找出刊载那篇稿件的报纸。待我耐心听完对方的话,又阅读了那篇报道后,才知事情的原委。原来,此文...  相似文献   

17.
记者节随想     
刘媛媛 《中国广播》2004,(11):14-14
又到一年记者节。身为记者,我为能有自己的节日而骄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记者的褒奖,更是对记者的期望。每个记者,都不能忘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手中那支笔的分量。  相似文献   

18.
一帘阳光     
两年前,我从这座大楼的顶层搬到了底层。新办公室地理位置好,出入方便,每天可以省去许多等电梯时佯作的微笑;但采光不好,背阴,打开窗子也进不来一丝阳光,屋里始终飘来荡去的那股霉味,让人凭空就能生出狠狠敲击那几张古董桌子的冲动。而那一排拙朴的件柜,像来自远古的使,凝重拘谨而又风尘仆仆地立着。  相似文献   

19.
董桥  磬明 《出版参考》2005,(8):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昕,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翅膀的痕迹(散文)张晓祺不知什么时候,懵懵懂懂地喜欢上了填写格了纸,于是乎,我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忘不了初学写作时的漫无头绪和蹒跚艰难的步履;忘不了那一个个形单影只,万籁俱寂的深夜;忘不了那一个个孜孜苦读、展民做露的黎明;忘不了那难得的节假B、星期天都被我“慷慨”地变成了“’写作日”;忘不了那~次次诚煌诚恐、满载希望的投寄;更忘不了那一次次品尝虽苦犹甜、苦尽甘来的滋味’”””“”尽管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去散步,去看电影,去逛街,更轻松、潇洒。可我仍痴情于这片神圣的“土壤‘’,依旧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